祁春春 楊云霞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葉瀾在《教育概論》一書中對教育基本要素中——人的要素,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做了詳細的論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具有相對性,均為主體,又互為主客體,互為存在的條件,呈現出多層次的復合主客體關系;二者是教育活動的復合主體,而不是平行的雙主體,因為二者的活動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共時交織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是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的,前者是作用,后者是地位。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復合主體關系出發,復合主體論更全面地反映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實際存在的關系,并且注意區別了教育內部兩種不同層次的相互關系;作為教育復合活動中兩個主體與活動對象的關系,以及作為在教與學不同性質的活動中,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反映了教育過程中教與學兩大類互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1]。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于具體的教學任務來說,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對于某一內容的學習,此時,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客體地位;對于學習內容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出于客體位置,這樣的互為主客體和二者的相對性很好的詮釋了教學互動過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是這樣互為主客體的關系,說明了教學活動是需要一定的預設的,并在預設的情況下進行生成性的教學模式。
“入學的第一天我們就被告知:不經允許不得離開學校,嚴禁接觸酒精與毒品,就連看電視也不提倡。[2]”教師以制度化的方式對學生的基本行為規則進行了約束,強制化的手段讓學生在心理上拒絕不良誘惑。從復合主體的教學關系來看,教師以明確的規章制度形式發揮了自身作為教育者在其中的主體地位。
“我們很認真地去完成每一個細節——洗菜、洗肉、烹、調、鋪桌布,站在一旁的老師在不停地記錄,為每一個學生評分[2]。”從這些話語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完成教師交代的任務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在學生的動態操作過程中進行過程性評價,注重過程的發展與成長,充分扮演教師在教學評價中的角色。在準備晚餐的過程中,學生是任務的主體,晚餐準備過程中的點滴細節都是以學生的能力和行為為主導的,此刻,學生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復合主體關系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在一旁記錄的教師則體現出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主導作用,需要依據自身的專業素養,對學生的行為和表現作出合理的評判和分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則是出于主體地位,同時,學生的表現對于教師的啟發和評判又影響著教師自身的發展。
“近20多年來,掌管牧場、挑選牛仔的是現年已56歲的杰夫·波普,他博覽群書,是詩人、牛仔和教育家的完美結合。‘幽泉學院’的‘懶’老師很多,他們隨時隨處都在發現問題、制造問題,然后讓我們來解決問題。美其名曰:學習是在沒有建議的情況下處理問題。[2]”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復合主體關系中處在指導地位,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需要根據出現的問題和具體情況來解決問題,開動腦筋,發揮自主性和自信心。在同一任務中,教師發現問題、制造問題,說明教師此時在復合主體關系中處在主體位置,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不給予任何的指導和意見,學生則處在復合主體關系中的主體地位,需要根據自身的能力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式。同一任務中的不同主客體,詮釋了教育基本要素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復合主體關系。
在廖杰與思遠討論馬廄外的柵欄為何再次倒塌的原因分析時,“自然科學老師比爾不知道從哪兒冒了出來,他拍拍我的肩膀說:‘小子,期末考試這道題你答得不錯’;驚得我和思遠目瞪口呆——天知道老師們會把哪次普通的討論算作是期末考試的一道題![3]”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考核方式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是教師在教育復合主客體中站在主體的地位上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不刻意說哪次是考試,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在面對具體的學習任務時,學生是主體,任務的設置方面,教師是主體,同一任務中,不同的角度思考,學生和教師所處的位置也有所差異,這就是互為主客體的含義。
最后廖杰談論到時幽泉學院給予了他們正確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讓他們像牛仔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優異的動手能力和大自然一般寬廣的胸懷。這些優秀品質和能力的養成,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善于制造問題、發現問題,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思考,在實踐中將理論運用,在動手過程中發展思維,這樣的師生互動方式是值得借鑒的。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是相互影響、相互纏繞、渾然一體的,并不是完全分離,剝離開來的單純活動[4]。在復合主客體的關系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有區別的,對于某一具體任務來說,學生本身是主體,也是客體,主要是要了解任務本身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這就體現了二者的相對性;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扮演設計者、指導者、評價者等角色,受教育者則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以個人所具有的知識、素養、能力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實際上,師生之間是通過對對方學與教狀態的認識,來作出適應對方需要的教與學活動的調整,互動生成真實的教學狀態,而不是簡單機械地由學決定教或者相反,這更符合了教學活動的真實情況,體現了教與學真實的互動關系[5]。這深刻體現了教學活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作為研究者,從復雜的教學活動中分開來談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客體關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二者在教學活動中互為主客體,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發揮著人所具有的獨特作用,讓知識與人之間產生聯系,是教育發展的本質,在教學活動中,受益的不僅僅只有受教育者,還有教育者本身。
這所俗稱“沙漠學校”的院校培養了多數高等人才,其教育的成功之處在于教師的“明智”,這樣的明智體現在三方面:
1.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當今我國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主要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5],這一教學理念的提出是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轉變,從關注學生分數到關注學生素養,不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對學生作為存在于社會的位置的尊重,關注學生實際生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是符合當今科技社會的需求,“高分低能”的教育現象也一去不復返,轉而是培養能夠適應終身發展理念,緊跟社會潮流的新時代學生,我們的教育在學習,在改變,在發展。
2.注重對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和自信心的確立。在幽泉學校“懶”老師很多,這和我們甘為蠟燭燃燒自己、甘為春蠶吐絲的教師形象是大相徑庭的,這里的“懶”是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很少,引導較多;我們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教師是督促學生學習,諄諄教誨、嘔心瀝血,希望學生能明白老師讓學生學習的一片好心,我們的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應該學會相信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才是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和鼓勵,不能一味地進行鼓勵教育,適當吃點苦頭才有益學生的全面成長,經受打擊才能適應社會。
3.采用多樣化考核方式來評價學生。在廖杰的敘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學生的實踐中注重過程性評價,輔助總結性評價,過程和結果一樣,對于學生的成長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在復合主體關系中,教師是學生評價的主體,學生的行為表現是評價的依據,這就對教師自身的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下進行評價,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才能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的指導和總結。
復合主客體關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二者為主體或客體都是有條件的,依據實實在在的教學活動而界定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同一教學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又互為主客體,對于這一理論,不應做過多的爭論,而應該關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例如,教的本身需要將對學生、課程、學科、教材、生活的研究多方面整合起來[6],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如何更好的引領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主題;學生如何在課堂中充分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在教學活動的進行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能力成長,也是教育者和研究者應該關注的問題。學生是不斷成長的鮮活生命,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重要導航,教師如何根據時代的要求革新自身的教育觀念,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改善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擺正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位置等才是最重要的。
葉瀾先生《教育概論》中的復合主客體論,提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理論,充分挖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的關系,將師生的作用和地位從復雜教學活動中抽離出來,充分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人本身的個性,同時也充分發揮了人是能夠影響自身關鍵因素的特質,適應當前課堂教學的現實狀況;復合主客體論正是關注到了學生個性發揮在教育中的特色以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領作用,才提出互為主客體這一理論,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得到收獲的不僅僅有學生,還有教師,二者之間通過知識產生關系,在知識的交流互動中產生潛移默化的變化與成長,這樣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就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需要我們正確審視師生在教育中的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對教師的關注也應得到重視,二者都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角色。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7]在復合主體論的理念下,要實現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客體地位,也要尊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轉換,這樣互為主客體的關系是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肯定,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信心,對于學生思維發展和能力培養都是有利的;同樣的,教師在這樣理念的影響下,也會對自身的教學作用和地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該“懶”的時候要懶,該“勤快”的時候要勤快,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課堂的互動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成長。
[1]葉瀾.教育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廖杰,盛凱.最牛學校求學記[J].意林(少年版),2010(19):18.
[3]陳曉云,朱新卓.師生關系:從主客體之爭到以學生為中心[J].現代大學教育,2015(3):36-41.
[4]曾茂林,李方.師生相互認知作用下教與學地位轉化的形態[J].教育發展研究,2012(10):57-61.
[5]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2):145-154.
[6]葉瀾.葉瀾談基礎教育改革[J].基礎教育論壇,2015(29):4-5.
[7]羅杰斯.學習的自由[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