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梅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在我國,推動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的是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需要的是大學生。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我國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經常性的發生大學生精神失常、大學生輕生、大學生違法犯罪等等問題。這種情況的出現明顯意味著在我國高校中很多大學生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如何打破傳統用新的思路找尋更適宜的方法來促進高校中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這值得我們去深刻的思考。
當代的大學生都是通過層層的升學考試的選拔來到高等學府,這些大學生原本想好好的在大學中放松一下自己,但是在大學中學習的壓力卻讓他們中的很多人心理出現了偏差。
為了讓學生充實自己的頭腦,在未來能夠更好的就業,大學中所安排的課程一般都是充實而緊張的,這就造成了很多大學生原本對滿心期待的精彩的大學生活產生了失望。而且,很多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發現自己選擇的專業根本與自己的想象相背離,或者是被迫選擇學習的專業,使得他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長久下去,很多大學生感覺學習越來越吃力,很費勁,慢慢的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向成年人邁進的過程,所以難免會對愛情產生嘗試的興趣。但是,大學生一般都是經歷比較少,缺乏生活閱歷,所以在感情生活中容易受到挫敗,造成很多大學生無心學業,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網絡的產生,方便了世界的溝通。作為站在知識技術前沿的大學生必然對網絡的使用方法掌握游刃有余。特別是手機技術的發展,更是讓大學生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大學生中很多人不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網絡,沉迷于網絡游戲或是社交軟件中,逐漸被網絡中宣傳的思想所帶動,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是過度留戀于虛擬的世界中而忽視掉了現實的生活。
進入高校后,大學生需要獨自去面對很多問題,例如個人生活問題、學業的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如何能夠獨立處理好這些問題往往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在學校中,大學生接觸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學,往往很多的思想來源于周圍同學的影響,一旦處理不當或者是錯誤的影響就會造成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目前,在中國很多的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首要目標就是孩子的升學教育,似乎只要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什么都是無所謂的。而當孩子真正考上了大學,家庭對孩子的只有經濟資助,根本不去關心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的成長。
再有,一些家庭條件有限的大學生由于囊中羞澀,同學中貧富的差距使他們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甚至會引起嫌窮愛富,盲目追求吃穿的錯誤心理,由于家庭的引導不當甚至會出現違法的行為。
社會中不良的風氣是促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社會中,盲目地崇拜金錢、地位的不良思想,對于還不了解社會現實的大學生來說拋棄國家的利益而重視個人的利益,無視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甚至產生學習知識都是無用的心理。
根據以上分析的當前大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我們通過找尋新的思路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目前,在高等學校的日常工作中,重心還是以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教學為主要內容,而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還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如何在高校中整體的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值得每個高等院校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建議在高校工作中,為每個年級的學生設定相應的心理教育計劃,將學生的心理教育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基點,使心理教育與教學工作相輔相成,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積極、優越、和諧的學習環境。
在高等院校中往往會忽視心理健康課程的作用,往往此類課程只是敷衍了事,做做樣子。心理健康課程既沒有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也沒有得到學生的熱烈響應,這也就造成了高校中心理健康課程開設與不開設沒有任何區別,更別提發揮應有的效果。
加大高等院校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力度,首先學校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要求學生必須參與。在課程中要多講授大學生關注的問題,讓大學生可以通過心理健康課程明白自己在生理、心理上的變化。
同時,還可以在大學校園中廣泛開設心理健康講座,針對大學生普遍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解答,幫助每一個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為了預防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從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機構應提前做好針對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后解決的預案,這樣就可以針對相應學生人群做好心理問題的防范工作。
經常性的在學生中做好心理調查工作,每周、每月作學生心理調查報告。針對有問題的學生,及時的給予心理援助,可以有效的幫助和避免學生由心理不健康而導致的問題出現。
當然,以上只是作者作為高校心理工作者根據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的一點點分析和見解,不完全且不夠詳盡。作者深知,高等院校中學生心理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高等院校中各個方面積極配合才能真正避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
[1]王心舒.高等院校中大學生心理狀態調研[J].科學新論,2010.
[2]譚龍.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分析[J].衛生教育,2006.
[3]張霞霞.高校中學生健康教育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2005.
[4]武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防措施研究[J].福建大學學報,2008.
[5]李馳.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的評估報告[J].科技導刊,2011.
[6]崔吉恩.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