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關于經濟資源流動與區域經濟增長轉型的相關研究非常多,例如門洪亮等人認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要素中,資本要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資本與人才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尤其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使得影響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經濟資源要素也在不斷調整,因此本文基于供給側結構視角分析經濟資源流動對區域經濟轉型的具體影響。
經濟資源就是國家用于生產商品的資源,其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以及能源等等。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資源流動性更加普遍,通過經濟資源流動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是構建集群產業園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由過去高速增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由于經濟資源流動具有趨利性,因此經濟資源流動與區域經濟增長轉型之間具有內在的促進性:
首先經濟資源流動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不同產業發展階段,經濟資源流動要素是不同的,在經濟新常態階段,科技創新要素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顯著的。因此通過科技要素的流動可以為區域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動力。例如近些年云南省大力發展技術創新,通過引入高端技術有效地推動云南省新型產業的發展。其次區域經濟增長轉型也會影響經濟資源流動。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資源收益回報率不同,例如區域經濟發展不高的地區,吸引投資的能力就不高,這樣一來經濟資源就會發生流動,一旦經濟資源流出,就會在注入地區產生積累效應,進而形成產業集群。例如如果某區域經濟不符合該經濟要素發展環境,那么該經濟要素就會流向符合該要素的區域,進而會在某區域產生集群產業園,從而帶動整個經濟資源要素的注入。例如近些年云南省大力發展藥材產業發展這樣必然會吸引藥材創新要素的流入,為云南省藥材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資源支持。
經濟資源流動對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要統籌新資源配置。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發展還不平衡,尤其是西北地區由于交通不便利、科技創新資源短缺等因素導致在資源流入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具有表現在:一是經濟資源流動性較差。經濟資源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長期以來由于西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因此造成優質的經濟資源流出嚴重,例如西部區域人口流出嚴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流出現象突出。根據調查云貴地區每年流出的高端人人才占比將近一半以上,而且此種現象在以提供低端勞務層面也比較突出;二是創新資源流入增速好轉。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扶持力度的增加,西部區域創新型資源要素的流入呈現上升趨勢,一方面與國家的扶持有關,另一方面由于創新型資源在發達區域內的邊際收益出現下降,因此其必然會朝著低階梯區域流動,以此獲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區域承接資源流動的配套設施不健全。加速優質經濟資源流入,通過資源流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必須要依賴于政府等部門構建完善的環境,但是目前看由于受限于理念等方面的影響,導致區域在吸引優質經濟資源方面存在被動性。以新型產業發展為例,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必須要大力發展新型高端產業,但是在新型產業資源流入的過程中,區域之間的競爭會非常激烈,例如某區域就會提供優惠的政策,這樣新型產業資源就會注入該區域。所以配套設施的完善與否關系到優質經濟資源的注入積極性。
經濟資源流動對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云南省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優化資源配置對實現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因此在新常態下必須要以資源優化配置為抓手,實現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大理發展區域經濟的環境下:首先要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嚴格按照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推動經濟資源有素的優化配置。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區域經濟發展極為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嚴重制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因此政府部門要大力加強精準扶貧,通過科學的戰略決策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政府部門要加強資源流入的環境建設。實現經濟資源流入除了要遵循市場原則之外,還需要政府部門的努力。例如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政府部門營造良好的招商投資環境,以更大的優惠政策等吸引新型產業注入進來,帶動區域產業升級。做好招商投資環境建設關鍵是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優化辦事流程,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
經濟資源要素的流動對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市場因素的驅動下經濟資源要素的流動不受行政手段干預的影響,經濟資源要素流動受經濟利益的影響比較大,例如經濟資源流入能夠促使產業集群化發展,而資源流出則是被動向創新型要素轉型。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經濟資源要素的流動會縮小區域經濟的差距,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創新驅動下必須緊緊圍繞國家的系列重大方針戰略,堅持經濟資源要素驅動:首先區域經濟發展要抓住國家的系列方針政策。當前云南省正處于一帶一路戰略、對外開放等政策的關口,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吸引優質的經濟資源要素提供了基礎,例如通過對外開放可以吸引國外先進的經濟資源要素,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比如近些年通過與其它國家的合作,為云南省的旅游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其次在區域經濟增長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經濟要素驅動為主,把握創新要素的驅動價值,形成一批具有高質量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園,以此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
云南地域廣闊,各縣區產業和人文環境差異大特色明,具有發展新型“三農”、旅游、文化等特色經濟的優勢和潛力。可按照種養殖加游一體化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思路,通過城鄉、區域、產業聯動拓展農業功能,培養壯大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采摘農業、租賃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經濟附加值,持續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和夯實增收基礎。要深挖榆林相對集中的游牧、農耕、河套、陜北文化精華及潛力,錯位發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沿黃及邊塞風情、名勝古跡、丹霞地貌、宗教、田園農家樂等旅游產業和陜北說書、影視、娛樂、秧歌、剪紙、道情、石板石雕工藝等文化產業,以及地方餐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是優化間接融資。圍繞能源產業鏈,大力發展供應鏈貸款,以提高相關行業領域粘性和開發性能力;以大中型企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促進銀企和諧共贏;選取符合條件企業行業,穩步推動投貸聯動項目,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和穩定客戶。二是拓展直接融資。擴大能源經濟融資渠道,優化融資方式,鼓勵并加大金融產品和工具研發。三是革新金融組織體系。優化完善主流金融組織體系。在加強風險管理基礎上,著力提升銀行業對經濟發展支持效率,拓展提升保險證券組織體系功能作用。
在創新驅動戰略下,經濟資源流動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此在新常態下我國必須要優化經濟資源配置,以完善的資源配置體系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當然基于區域經濟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還需要我們采取最優化的舉措加以改進,實現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階段轉型。
[1]王洪濤,顧江.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變動效應——以廣西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10).
[2]王淑娟,王笳旭,李豫新.勞動力流動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影響研究——以新疆為例[J].人口與經濟,2015(01).
[3]劉貫春,張曉云,鄧光耀.要素重置、經濟增長與區域非平衡發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