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琳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教師職業認同是一個人對這一的職業價值和意義的心理理解,直接影響其選擇這一職業的意向。免費師范生畢業后將走上教育崗位,這些準教師的職業認同情況直接影響其在校學習的積極性,也必將影響未來教育的質量。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選取X師范大學生物免費師范生,發放問卷173份,回收165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為92.7%。問卷數據的錄入和結果分析運用SPSS17軟件進行。
根據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感量表,所得分數高低與認同情況成正比。本研究進行數據分析時,職業認同感以及各個維度上的情況用平均數進行描述,故其范圍是1-5分。
經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我們得出生物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均分為3.90。可見,總體職業認同感較高;各維度的分數呈現,“職業意愿與期望”最高,為4.59,“職業意志”則最低,為3.36。不難得出,大多數生物免費師范生都有較為強烈的愿望投入到基礎教育事業中去,但是職業意志不強。對于能否長期從事教師這一職業沒有堅定的信念,這一問題應得到高校和有關部門的關注。
不同性別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無論是總分還是各維度上的得分,男女都存在顯著的差異,且女生高于男生。具體各維度分析可見:在職業價值、職業效能兩方面不同性別的學生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
對于不同年級生物的比較,采用F檢驗。不同年級學生在總分及各維度上結果均為P<0.001,即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可以看出平均分的變化均呈現先降低再升高的趨勢,雖然大一到大三有所降但大四的得分總體高于入學的水平。
生物免費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普遍較高,但本次研究不同角度分析的結果都指向較低的職業意志。很多研究表明,較好意志力是長期從事工作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對于準教師而言,職業意志力薄弱不僅不利于其從事教師這一工作,而且在以后更長時間里遇到問題時容易壓力過大,出現職業倦怠。
本次研究中,對生物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從性別、年級等進行分析。
從性別方面來看,女生認同情況顯著高于男生,且主要體現在意愿和效能兩個方面。當今社會存在“女生更適合當老師”的觀念,更多女生在職業選擇上更傾向于教師。另一方面高師院校的女生比例較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利于女生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從年級方面分析,生物免費師范生職業效能在大學四年中,呈現大一到大三下降、大三以后增長的趨勢,這一現象與大三第二學期或大四第一學習的教育實習有關。大一到大三大多數時間是在校的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缺乏教育實踐,對教師這一職業沒有真實的體驗,職業認同度有所降低。在大三之后,為期半年的教育實習會讓他們對“教師”有一個切身的認識,在實踐中體會到教師的勝任感,對于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多的自信,職業認同感也就更強。
1.注重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的教育
當前師范院校培養計劃中,沒有系統的、顯性的關于職業認同的內容。重視學生理論、技能的提高,在職業認同的培養與引導上有所忽略。學校應開設職業認同教育的相關課程,定期舉辦相關主題的講座,引導和幫助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形成較好的職業認同。
2.加強免費師范生的挫折教育
教師常年從事循環往復的工作,面臨來自學校、家長、社會、家庭多方面的壓力,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應加強挫折教育,提高他們應對困境的能力,引導他們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提高他們的意志力。
3.增加免費師范生的教學實踐活動
理論知識只有經過實際的應用才能發揮其價值。適時地進行一定的實踐,在理論應用于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職業認同的建立。培養計劃中,要增加實踐活動,教學實踐可以以見習、實習、調研等多種方式進行。
經過本次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普通院校生物免費師范生職業認同情況普遍較好;第二,女生高于男生,非獨生子女高于獨生子女,農村學生高于城鎮學生;第三,大一到大四呈現先降低再升高的趨勢。對此,我們提出建議:注重職業認同的教育;加強挫折教育;增加教學實踐活動;建立成員異質性小組;關注男生職業認同的發展。
[1]弓建華,趙志鴻.師范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建設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3(04):66-67.
[2]封子奇,姜宇,杜艷婷,高欽.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7):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