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青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第一中學,河北 承德 067399)
新課程改革,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平臺,這也符合了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怎樣把本學科最基本、最重要、最持久起作用的知識,以最經濟、最簡捷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并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強調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實踐技能、創(chuàng)新能力和道德品質的綜合培養(yǎng)和訓練,為學生自主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個性的健全發(fā)展打下基礎。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了解和掌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和思維特點。
《新課程改革綱要》在談到課改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從其中的用詞中我們不難領悟出其中的課程觀的變化:對學生而言,它突出地強調了轉變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大力提倡開展活動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學習,改變以往的上課是作為知識的被動吸收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對教師而言,課程的實施不再是一個技術化、程序化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和構建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要求教師進行相關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反思性的教學實踐,改變以往一問一答的講讀式教學、單向傳遞與灌輸的教學。這樣,新課程的實施勢必影響著教師課程觀的轉型,課程的實施由預成性課程(課程的實施主要是忠實地執(zhí)行預定課程計劃,傳授被規(guī)定教材內容的過程,教師只是扮演一個預定課程計劃或方案的執(zhí)行者、被規(guī)定教材的傳授者的角色,學生只是扮演預定課程知識的吸收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向生成性課程的轉變(課程的實施是師生以預定的課程計劃或具體的教學材料為媒介,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實踐聯合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教育經驗的過程)。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將學科內容和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也盡可能地吸收和接受相關的知識,歷史成為學生的一個學習和記憶的對象,這樣,就人為地將活生生的歷史與現實割裂開來,歷史給人的感覺永遠停留在過去。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這一關系,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體現新型的人與歷史的關系。盡管歷史學是從時空角度來研究人與歷史的關系的,但它更著重研究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學科。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正確的歷史觀為指導,不僅要揭示現實的人與歷史的關系、相互作用,還要指出人應該協調好這種關系,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增長協調這種關系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在認知的水平上了解了歷史,而且通過相關的對歷史的探究,去發(fā)掘未知的歷史,從探究中感悟歷史,形成正確的史觀和認識,并有機會參與和協調新型的人與歷史的關系,從而為以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劃自己的行動。這樣就改變了以往我們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枯燥性,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而也改變了現實的人與歷史的關系和地位。
歷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兼跨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涉及古今中外、各個領域,其面之廣、現實性之強、綜合性之高是別的學科很難比擬的,所以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也具有多樣性,尤其是新課程的實施,使得歷史學科中的知識教育、智力教育、德育及美育等因素豐富,而且相互結合緊密。歷史知識教育的特點是廣博:涉及到了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歷史智力教育的特點是全面,尤其是綜合分析范圍廣、層次高,對現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歷史德育和美育教育的特點是密切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和突出的時代特征,境界的感染力強大。新課程實施后,也改變了以往歷史學習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態(tài),增加了相關的探究性的內容,為學生的實際操作提供了可能,所以,歷史教育又有了技能教育的功能,其特點主要是參與社會調查、歷史考證,協調人與自然的發(fā)展關系,分析歷史來指導社會活動等,它具有很強的綜合實踐性,技能教育的因素相當豐富。因此,新課程的實施更加突現了歷史學科的多樣性教育功能。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大量的歷史史實和知識具有學習和記憶價值,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內容上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的,在綜合分析時也顯得十分復雜,既要充分考慮時間差異,又要考慮到區(qū)域要素的差異。新教材中將社會發(fā)展的要素包括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等各個模塊,所以我們分析模塊(專題)時要認準這一內容下的主次各個因素,尤其要認準其主導因素,因為主導因素決定次要因素,并造成質的差異,而不單是量的差別。歷史教學中的比較思維,常常用到的是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但是也應該注意,比較思維主要是特定時空的綜合比較,不是單要素的比較。新教材的內容在形式上完全采用的了新的體例,以人類活動的各個要素為主線,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國別史排列,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和任務,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并形成一定的反思和總結,這都要涉及到綜合思維和比較思維,所以,新課程的實施強化了歷史學科和思維特征。
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目的在于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yǎng)新時期我國所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陳規(guī),投身于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反思性的課堂教學實踐,而要做到這一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了解清楚新課程的特點,新課程的實施對我們歷史課堂教育的影響,否則,所謂的課改,也只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