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花
(河北省靈壽縣南營學區,河北 靈壽 050500)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教師在課改實驗中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于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重要關系,從而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接軌,走近生活,體驗生活,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融入課堂,將抽象的、難于理解的數學事物及時轉化為有興趣的、生動的、學生易于接受的事物。因而,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需做好以下幾方面: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的影子,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素材中搜集信息,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就會對數學消除畏懼感、神秘感,而產生親近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先出示平時見到的紅領巾、扇子、扣子、七巧板、書本等實物,然后通過電腦畫面,抽去實物,留下角、圓、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發現這些幾何圖形就藏在我們的周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材中的例題是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但我們的數學教材,題材老化,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我并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蘇果超市購物,超市里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表,價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們該怎么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只有讓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會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后,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準備的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后,又領著學生去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這個水池沒有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整節課學生都興趣高漲,下課鈴響了都沒人聽到。又如在教學"統計和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他們感興趣的事件引入,調查、了解好朋友喜歡吃的水果、喜愛的體育運動等,在調查的基礎上填寫統計表、繪制統計圖,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這些教學實踐使我深深的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他們的思維就會張開飛翔的翅膀,躍入知識的海洋。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大量素材也是鮮活的課程資源。實踐證明,應用生活素材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更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探索、創新的精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提高。我們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就是要求我們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地觀察、思考、分析、揭示規律,再用于指導生活實踐,體驗研究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學"前后"時,上課前,我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座位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后面?然后調換個別同學的位置,讓學生再說一說。采用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又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因為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事物表現出來,它比較抽象。因此,我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有數脈搏、跳繩、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體驗到1分鐘、1秒鐘的長短,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更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教師要舍身出境的為每個學生著想,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然后把問題轉移到課堂當中,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老師引導等方式,讓問題一個個的解決,一個個的消化。教師的精心研究使得數學教學情境來源于生活實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貼近生活,讓學生學習活動在生活中得到驗證。學生經歷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從而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習能力、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最終能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