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榮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教育局,河北 滄州 061300)
小學數學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創新的學習方式,而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引導下生成的。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行為的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有不同程度發展。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力量來源和重要支持。小學階段,小學生缺乏自制力,且思維較活躍。思維活躍是有好處的,但思維太活躍導致注意力很難集中,或者集中時間短。這就需要老師用有趣的內容或是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當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可以給學生直觀的反映出圓的周長和半徑之間的關系,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數據;可借用班級微信群,把數學學習內容融入日常討論的話題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案例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教師與學生交流不應只建立在課堂上,教師應關心學生日常的心理變化。
教師要承認學生間存在差異,并且根據學生對知識理解能力的不同進行分組,因材施教。對不同組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課前和課后任務,不是意味著放棄某一部分同學或是重點培養某一部分同學,這樣的分層教學反而是對同學負責的表現。學生在知識理解和運用方面存在差異,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逐漸拉大。進行分組和分層教學,對基礎差、理解比較慢的學生來說,有更多的機會去打牢基礎知識,不會因為接觸對于他們而言過難的題目而產生厭學心理,導致學習懈怠;對基礎好的學生而言,更高的課前和課后要求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并且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發展是不同的,教師更加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學生。比如“圖形的變換”,在預習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基礎弱的學生用卡紙演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讓基礎較好的學生總結變換前后圖形的特點。上課讓學生分別展示其預習成果,然后老師再補充講解。讓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共同進步,并且預習和講解也是一個加深知識理解的過程,再加上老師講解,最大限度保障了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生活中這種現象比較普遍,但是學生卻很少去關注它。即使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儲備了這方面的經驗,也不一定很豐富,更何況這種經驗還處于凝固狀態。從這個角度說,學生學習“分一分”的相關知識需要教師給予激活。因此,課前教師布置學生,讓他們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親自去超市買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將數學“回歸生活”——學生直面營業員阿姨裝東西的過程,從而獲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動經驗,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為他們探究新知也做好了準備。教學時,我順勢把生活中的“分”搬到數學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現場模擬購物情境,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同時,已經把生活中的“分一分”的現象提升到專門研究的數學思想方法上。教師應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從事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經驗并逐步抽象為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回歸現實生活,展示一個個生動的生活畫面,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探究學習的綠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了許多的變化:教師講解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了;課堂不再是教師個人的舞臺,而操作活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了起來。這些操作活動,有多少是內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借助語言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因此,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必須充分地讓學生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同時,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我們可以把點名發言、小組交流和同桌兩人對講等不同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通過傾聽學生的表達,發現學生操作、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存在問題,給予肯定或糾正。同時,注意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同學的敘述,參與評價其操作、思維過程正確、合理與否。在這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鼓勵、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言,促進和推動他們積極思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小學數學教師的追求。教師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