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教育局,河北 滄州 061300)
讓初中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借助人類豐富的文化精品滋養學生的心靈,充實學生的頭腦,使學生終生受益。語文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大部分學生重視課內閱讀,輕視課外閱讀。其實,課外閱讀組織引導得當,語文教學效率就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學生多讀經典的課外美文,就會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真善美的人格,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閱讀的要求首先從閱讀數量上入手:養成學生讀書看報的習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拓展學生視野;規定課外閱讀量,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閱讀量達400萬字以上。教師讓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意義,使學生把閱讀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和主動要求。
制定計劃是課外閱讀的前提,課外閱讀必須配合教材隨時進行,一般一學期制定一次為宜,每周安排一節進行課外閱讀為宜。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興趣愛好,制定出比較系統的課外閱讀指導計劃,每學期開始向學生公布一批課外閱讀的書籍和要求,按計劃讀完教育部推薦的十大名著。如《西游記》、《水滸》、《朝花夕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名人傳》。幫助學生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和時間表,并建立《課外閱讀登記卡》(記錄每天閱讀情況)。合理安排好課內學習與課外知識的銜接、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的時間分配,做到課內課外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愉悅的閱讀環境的能夠激發師生的讀書欲望。教師引導學生布置班級小型圖書室,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展出名人名言、經典詩文,乃至優秀學生的讀書自創“小名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教師墻上,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我們學校早已把課外閱讀列入課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節課外閱讀課,它已成為綜合活動的主要課程。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將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技巧應用的閱讀實踐中,而且在課外閱讀中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在閱讀中豐富知識,提高思維能力。而且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初中語文教材只有二三百篇課文,就算再有價值的文章,達不到量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因此,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從而使學生完成量的積累,進而實現質的飛躍。這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可以將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既開闊了眼界,有起到了強化閱讀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對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輔材料是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教師在選擇教輔材料時,應注意檢查所選教輔材料是否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符,題材是否廣泛,課后練習與注釋是否滿足教學的要求,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再做出正確的選擇,確保所選教輔材料對學生有益。
語文小說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內容往往涉及國內外歷史文化,包括風土人情、禮儀習慣、歷史典故等。學生只有接觸大量的課外小說,才能對我國及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更多了解。因此,教師應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及接受能力,可推薦一些久負盛名,且與學習相關的閱讀材料,如《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等。通過對多種類型名著的接觸,學生視野開闊,閱讀水平提升。
報刊雜志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課外閱讀材料,對擴寬學生知識面及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報刊雜志題材往往較豐富,且涉及各方面的內容,可幫助學生實現博聞強記。同時,報刊雜志篇幅長短不一、難易夾雜,與學生實際較符合。此外,平時常見的《讀者》《特別關注》《意林》等雜志類書籍,都比較適合中學生閱讀,而且這些閱讀材料可獲得的途徑簡單。長期堅持閱讀這些材料,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增長其見識;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的提升。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精美散文和詩歌也是學生閱讀材料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它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散文、詩歌的內容類型較多,包括抒情散文、敘述散文等。教師可推薦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也較多,如冰心的《繁星》、泰戈爾的《泰戈爾詩選》、徐志摩及戴望舒的詩歌等。比如,在學習了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后,課文要求學生能夠背誦《送東陽馬生序》《古詩二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錯過》等多首詩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讓學生課外多閱讀各種詩歌集,包括唐詩、宋詞、《詩經》等。通過對不同類型詩歌及散文的接觸,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優美詞句及寫作手法,對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及風土人情等知識的了解也有所增加,且語言文化水平及文化修養也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有利于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
總之,教師不能讓學生僅閱讀書本、雜志,還應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包括參觀、看電視、聽講座等都是閱讀,閱讀的另一種形式,是閱讀的延伸。作為語文教師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課外閱讀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學生也才能真正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