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永東
(江西省尋烏縣晨光中心校,江西 尋烏 342203)
任何知識均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簡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學生在感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思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源泉。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設置情境,使枯燥的數學趣味化,令學生體驗到數學并不枯燥,數學并不陌生,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且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建立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培養不畏困難、嚴謹求實的思想品質,以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誠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尚少,但教師如有意識的加以引導,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從四個方面試述如何把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前可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事實證明,如果教師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例如:上學時可讓學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又如: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制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學生普遍學習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良好。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在回到書本上來。
例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我沒有照書上的例題去教,而是跳出了數學,找到了這節課的靈魂:關系,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過程如下:1、說關系。說說你與老師是什么關系?與同學,與父母,與哥姐,與爺爺奶奶等又是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腦中對關系這個詞有一個了解。2、猜老師的歲數。先猜猜老師是多少歲數?(34)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大3歲,那師幾歲呢?(37)37也是一個數量,那大3歲是什么呢?引出是關系。3、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猜教師手里有幾張牌?(11)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添一個關系,比它多2張,那師手里有幾張?根據關系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通過這三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知道了,告訴你一個數,要求另一個數,必須知道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有了關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數,這樣對關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來的新課,出示小白鴨、小灰鴨、小花鴨,分別為18只,24只,求小花鴨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知道必須有關系才能求小花鴨。于是,課堂就沸騰起來了,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說出各種關系,學生自己編應用題自己解答。在這節課中,以關系為靈魂,把知識提煉出來,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們的數學教材,題材老化,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并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京華超市購物,超市里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表,價值397元,他身邊有465元。他們該怎么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時,教師可聯系學生50米賽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因為路程一定,所以時間與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甲與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們的時間比就是5:3;反之,如果兩人都跑5分鐘,這時時間一定,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這樣,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觀表象,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積一定,成反比例;一個因數一定,成正比例了。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即生活,只有數學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學生才能夠在一種互動與發展的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數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