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地方應用本科大學的創業教育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水平,對于當前大學生未來職業規劃也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而由于近些年高校的畢業生數量大幅度上漲,應用本科大學生在大學生的競爭市場上,并不具有明確競爭優勢,甚至會產生“就業難”的 狀況,而在地方的應用本科大學這一現象更為嚴重。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本科大學創業教育實踐模式的創新和完善也逐漸成為了當前應用本科大學教育的重點。而開展合理的創業教育,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業能力,并幫助學生獲取良好的創業教育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點。
近些年,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以及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支持,各地應用本科大學的創業教育都已經開始落實,創業教育課程也逐漸走入了應用本科大學生的課堂。但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這些課堂的開展并沒有能夠很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創業及就業發展,很多創業教育任然停留在課程教學的表面層次,對于學生的切身創業實踐指導作用較少。同時,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在較多專業的規劃中,都被設置為選修課程,學生對于這一課程的接觸程度不高,相關課程的設置也較為分散,與現在的專業教育規劃中,產生了偏差。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很難形成較為系統化和科學化的教育體系,使得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其期望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1]。
對于地方應用本科大學的創業教育概念而言,其內容主要包括內涵、目標、以及框架三個部分,其中內涵又分為廣義內涵和狹義內涵。廣義的內涵指創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能夠具備相關創業能力和素質,并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規劃中能夠具備的一定能力,而進行的應用本科大學教育。狹義方面則主要是指對于學生自身創業能力的培養,直接指向的目標便是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企業家。因此,地方應用本科大學創業教育的目標,便是能夠運用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與創業相關的精神、素質、能力等自身條件,為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提供更符合要求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地方應用本科大學創業教育的框架也是在內涵和目標的雙重作用下,構成的以內涵為基礎的,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組建的框架模式。
在進行相關的地方應用本科大學創業教育指導時,需要相關教育人員能夠遵循相關的指導原則。
對于創業途徑的拓寬是當前應用本科大學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整個教育活動的核心內容,而這方面的教育則需要教育部門與相關地方政府相互合作,針對大學生的創業實踐進行有效的觀念引導、政策扶持和項目支持,并緊抓當前的創業熱潮,為學生的創業提供新的觀念、新的創業方式、以及新的創業政策。
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實踐創業理論的重要基礎,因此在當前的應用本科大學創業教育的課程設計中,需要結合自身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設計出更符合當地應用本科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的理論課程,并幫助當地大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創業理論進行相關的創業實踐,這樣才能夠讓創業教育落于實際[2]。
對于當前應用本科學生的創業教育而言,價值觀的引導是培養學生創業思維的重要環節,而同時合理而又科學的價值觀引導,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創新創業的理論。因此,在應用本科學生的創業教育課程中,教育人員需要能夠深入強化和普及創業學的學術研究,對學生的創業精神進行積極的引導。
在對相關結構進行了解之后,如何更好地應用設計理念,成為了當前大學創業教育模式研究的重點,而目前的傳統創業實踐教育模式筆者總結為三種。
創業培訓是由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會機構對具有創業意向的人員或小企業管理人員而進行的綜合素質培訓,這種教育模式主要分為政府公益性、商業盈利性的天使投資兩種類型。兩種不同的類型,對于具有不同創業意向的人員和管理人員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能夠根據意向人的性質進行合理判斷。
創業管理與傳統的管理方式不同,它研究的主要方面便是在于企業管理層的創業行為,例如如何利用管理層的創業研究,為創業注入更豐富的創業精神和活力,最后幫助創業項目和企業戰略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而對于應用本科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而言,將工商管理教學關系與創業管理教學相結合,也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認為的自主創業機具吸引力的五個行業便是教育、制造、金融、生物制藥、以及商業服務,而這些行業也正好是現代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領域。因此,創業教育需要能夠與地方經濟園區建設進行充分的結合,幫助大學生的創業能夠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之路。
創業教育孕育創業者,而合理的、科學的創業教育課程設計能夠幫助應用本科大學生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既定的競爭優勢,統一能夠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蓬勃發展的動力,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本文系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建立與實施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Y1558。2017年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教學改革課題,”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電子商務專業“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XYKJG-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