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偉
(東北電力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2)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健康是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強調了健康是社會發展和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這高度契合了以人為本發展思想,與體育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目標相吻合。
大學生是國家柱梁,他們擁有健康不僅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下文中簡稱《綱要》的頒布和實施使健康問題再一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高校體育作為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前言學科,應當積極落實好《綱要》精神,并統一思想認識,加快體育教學改革步伐,應當積極開展有效體育教學,引導大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強勁體魄,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將“大健康”理念全方位有效地落實。
新體育課程改革統一了指導思想,但業內對于體育學科和健康關系的認識并沒有形成一致,特別是圍繞運動技術學習與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認識尤其混亂,對兩者關系認識的模糊導致了運動技術和健康的失衡。目前國內對這種關系的認識有以下兩種:其一,對立的關系。出現了運動技術與健康相矛盾的觀點,并主張淡化運動技術教學,“中考體育該不該考核推鉛球”就是典型爭論,這種認識否定了運動技術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割裂了體育與健康的關系,讓體育教學陷入淡化運動技能的掣肘。其二,內在統一的關系,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可以理解為“體育為健康”,體育一定要為學生將來和現在的身心健康服務,全民健身計劃的實現路徑就是建立在體育為健康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運動技術作為一種手段促進健康發展,是實現體育功能與價值的媒介。厘清這兩者關系尤為重要,否則改革也只能算作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綱要》指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立足國情,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此,高校的體育教學要在《綱要》精神引領下,樹立以促進大學生健康為終極目標的教學新理念,摒棄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然后運用新模式,采用新方法,力爭對大學生所施加的體育教學影響能延續到社會,伴隨大學生一生,且在未來生活實踐中能得到有效證實,對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明顯,且影響意義深遠。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出了要求“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社會要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可見,《綱要》站在全社會的層面,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視角來關注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學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力軍,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他們更需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為物質載體,才能在工作崗發揮潛能,實現個人遠大理想與奉獻社會的辯證統一 。為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深刻領悟《綱要》的真切內涵,將過去側重于對競技化教學目標的掌握,轉變到對促進人體身心健康的具體作用之上,淡化動作技能,強調實用價值,切實為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而在實踐之中勇于探索與不斷總結成功經驗。
《綱要》指出“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為此,要領悟《綱要》精神,在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可在《綱要》內容的啟發下,依據大學生的體育訴求、依據高校所在省市的地域性特征,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為基礎,壓縮傳統教材內容的教學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因地制宜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與民俗體育活動,甄選哪些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且實用、可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以期達到學以致用的理想高度。不在拘囿于《大學體育教程》,但也不能脫離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所規定的健康達標基準線。在《綱要》為學校體育改革所提供的更為廣闊空間中大膽創新與發展。
首先,全民健康作為“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學校體育作為構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石,所以,“健康中國”是基于改革期間對體育課程核心目標的重塑。其次,“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同樣也是開展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從新課標多元的目標體系來看,體育課程核心目標體現了自身性質與核心價值,且實現過程決定其他非核心目標實現,所以在多元目標中應該是主導地位。據此,我們要分清目標的主次關系,在兼顧其他教學目標基礎上確立核心目標,把握住體育的本質特征,樹立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最后,根據《綱要》對青少年的要求,我們要緊緊把握以“健康”作為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標,發揮體育的自然質功能,以此塑造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核心目標。學校體育“健康第一”的發展目標與“健康中國”根本目的相輔相成,因此,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應該是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增進學生健康水平。
溯源體育本質,體能一直都是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遠古時期還是在現代的生產活動和運動方式都在強調體能的關鍵作用,然而我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近30 年來持續下滑,學校體測屢屢發生學生猝死事件,肥胖率也逐年提高,這些現象不禁值得體育教育工作者深思。到2030 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 25%以上,每周體育活動強度完成 3 次以上中等強度,這些都是《綱要》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所以,體能價值應作為核心價值被重視,這也是針對新時代學生體質日益下降社會的強烈訴求。
體育教學任務中的“三基”明確要求了技能的傳授,說明運動技能教學是體育課堂的重要學習內容和目標。《綱要》中指出通過體育活動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鍛煉習慣,保證學生每天校內進行的體育活動不少于 1 小時,使青少年基本熟練掌握 1 項以上的運動技能。很多體育教師對于體能與技能的同時發展存在爭議,其實,在體育課中技能的形成和身體素質的發展并不存在互相排斥的對抗性的矛盾,技能與體能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課程價值,技能的掌握是實現體能的保障,有了良好的體能基礎反過來又會促進技能的提升,這樣才有助于改變學生“愛體育,不愛上體育課”的狀況。
培養興趣、掌握技能、健康體育是高校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體育課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中最實質性的因素,應通過調查問卷或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通過國家體質測試和運動能力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對學生不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進行削減或優化,加大感興趣項目的資金投入,對身體素質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學習;積極引進新興運動項目(如攀巖、拓展、戶外運動和沙狐球等),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不斷豐富與優化體育教學內容,突破教科書的局限。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參與體育課或體育活動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拿到該課程的學分,背離了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更無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運動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對體育課產生真正的熱情,才能真正樹立健康體育的思想。
《綱要》規定要培養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加大對學校健康教育投入,體育教師在入職前和入職后應把健康教育作為培訓內容。實際上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已經不再是體育學科的“分內之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體系中直接提到要讓學生健康生活,包括掌握運動方法技能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所以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系統地學習健康教育知識。健康教育在學校體育中更多指向是體適能知識、鍛煉方法及心理健康等領域的知識,各學校單位在教師應聘前可把健康教育加入考核內容中,以便考察教師對該方面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在職體育教師可以增加職后健康教育知識的培訓,并把培訓內容納入期末教師業績考核標準中,從而促進教師對于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