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任李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一筆內蘊深厚、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成為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總書記在闡述“兩岸一家親”理念時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以兩岸人民共同的血緣和文化為基礎,以“一家人”的心態來處理兩岸問題,以此增強兩岸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當今的我們共同努力實現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崇高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的心靈和思想最好的橋梁,同時也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價值守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60多年來,兩岸的政治隔離沒有割斷文化聯系和傳統,海峽兩岸人民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它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臺灣的原始人類,包括原住民的祖先均來自大陸,他們所創造的史前文化與大陸史前文化一脈相承,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秦漢以后,歷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對臺灣的經營開發,兩岸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從未間斷。臺灣和大陸在地理上同屬一體,兩岸同胞同氣連枝,歷史文化同宗同源。近現代以來,中華文化在臺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深深植根于臺灣的每一寸土地,可謂是根深葉茂、欣欣向榮。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應加強文化交流,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淮安文化和臺灣文化兩者有著相同的文化基礎,同屬于中國文化。近年來,淮安和臺灣抓住兩岸和平發展的機遇,全面深化經貿交流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淮安通過對傳統特色文化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有效地推動了文化發展的產業化進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臺灣文化是建立在中原文化傳播基礎之上的一種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和發展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也使臺灣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在歷史傳統、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許多共同之處。
臺灣百年前即有許多大陸閩粵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節日禮俗也與中國大陸大同小異。淮安和臺灣兩地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日,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乞巧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在臺灣民間也有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如:春節辭舊迎新、祈福祝福,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棕子、賽龍舟、逐疫避邪,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
如何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強大凝聚力,促進“淮臺一家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長期積累的過程。獨特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和民族共性的集中體現,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極為重要的載體。傳統節日對兩岸人民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節日來臨的時候,兩地人民都會遵守相關習俗,開展相關的紀念和慶典活動。巧妙借助對傳統節日的報道,加強前期的策劃,提高宣傳技巧,在兩岸之間尋找共同傳承的淵源,并強化這種維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增強民族和文化認同。
中華民俗信仰文化根植于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慈愛和諧、護佑眾生、福壽康寧的精神內涵,是善的化身、美的象征、和的愿景。臺灣與大陸,人同根,信同緣,一衣帶水,血濃于水。臺灣民俗信仰文化是中華民俗信仰文化的一部分,臺灣民俗信仰文化的根在大陸,大陸應當把臺灣民俗信仰文化的根留住,把民俗信仰文化作為促進兩岸交流以及和平與發展的橋梁及紐帶,發揚民俗信仰文化的普世的價值關懷和積極的現實精神,開展各種形式的民俗信仰文化的交流活動。這既是廣大臺灣民眾的期盼,也必將對兩岸人民共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共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促進海峽兩岸關系的穩步發展,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我們可以開展一些對口、對應地區的民俗信仰紀念活動,屆時可以邀請臺灣有關方面參加,以形成兩岸一家親、血濃于水的場面。對于臺灣島內進行的有關民俗信仰文化活動,我們也應該積極派員參加,而不是隔海相 望,以鞏固臺灣信眾根在大陸的信仰,并以此為契機,展開淮安與臺灣之間各種形式的民間交流與合作,以事實印證兩岸實屬一個中國的理念。
民間文化組織是在國家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方組織。民間組織參與民族文化傳承是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民間組織在參與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有其獨特的行動模式和發展路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忽略的促進作用。民間文化組織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互惠共贏,更要發揮民間組織的力量。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養八方人”之說,淮河、大運河、古黃河、蘇北灌溉總渠在這里交匯。淮安可以圍繞京杭大運河做好淮臺青年交流文章,積極組織臺灣青年來淮安參觀漕運博物館、游覽里運河,舉辦淮臺青年運河騎行等活動。
從戰國末年的楚韓遺民,漢初中原南下,武帝閩越徙淮;到東漢董卓之禍、洛陽人大舉遷淮;西晉永嘉之亂,北方士族紛紛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遷蘇松杭嘉湖諸府十四萬多戶來淮。淮安漸漸成為中國南北匯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兩千多年來,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熱情和愛意,擁抱、呵護與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華兒女。八方匯來的兒女們,也創造了無數驚人業績,為母親增光添彩,給古老的大地帶來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淮安可以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臺灣青年來淮求學和就業,弘揚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進一步促進淮臺兩地人民在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發源于揚州、淮安。菜系充滿淮、揚特點。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獨特理念。淮安與臺灣可以共同舉辦菜美食節活動,積極推廣淮安美食文化。
這些以政府、社會和學校為主體推動的文化傳承活動,互為補充、互相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弘揚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近幾十年來,淮安與臺灣的交流、合作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振興中國始終是兩岸關系的主旋律。希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雙方共同努力,共同進步,實現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