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
(河北省大城縣廣安鎮王屯中心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關鍵。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得不到提高。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方法,從而確保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在我國應試教育體系下,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還應用傳統的數學方法進行數學教學,要求學生按照公式進行計算,或直接將計算步驟列在黑板上,使學生按照板書中的模板進行數學計算。這種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進而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對數學的認識不足,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法提高,使得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低下。最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嚴重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潑生動的環境中進行數學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時,教師將教室墻壁上的鐘表取下向學生提問:“大家看一下,鐘表現在是什么時間?”學生立刻做出回答,教師接著將鐘表的時針進行調整,又問學生:“現在是幾點鐘?”學生通過觀察說出具體時間,教師再次將鐘表調整,這次調整的是分針,學生接著觀察、回答。最后教師適時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時間有了充分的認識,同時教師針對時間中的小時、分鐘和秒之間的關系進行講解。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在鐘表中的一個格代表的時間意義。在情境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使學生產生了自主學習意識,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使小學數學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案例,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時,教師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將學生帶到蔬菜市場,教師使學生認真觀察蔬菜價格并加以記錄,然后將記錄價格數據帶回課堂,教師根據學生記錄的蔬菜價格向學生提問:“請問,每公斤土豆比每公斤白菜貴多少錢?”學生立即找出土豆的價格和白菜的價格進行減法運算,得出土豆和白菜之間的價格差。教師又問:“媽媽要大家去菜市場買一公斤西紅柿和一公斤黃瓜,大家想一想要帶多少錢剛好夠買蔬菜的呢?”學生將西紅柿價格和黃瓜價格相加得出答案。最后教師非常滿意地對學生說:“以后大家可以替媽媽分擔家務,去菜市場買菜啦!”這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意義,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分組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在分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學生通過合作與競爭的方式進行數學學習,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三角形》的教學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下對生活中的三角形建筑或三角形圖案進行搜集,并說明這些建筑或圖案在生活應用中利用了三角形的哪些特征。在分組時教師一定要做到科學分組,使每個小組之間的實力相當,避免在分組教學中出現“差生”更“差”,優生更優的現象。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在生活中通過觀察和搜集資料尋找與三角形相關的資料。在搜集資料的同時,學生對三角形的特點有了正確的認識。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在課堂上與他人共享,教師對找到資料最多的小組給予獎勵,同時對其他小組也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分組學習過程中,由于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的驅使,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智力水平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利于學生智力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豐富數學教學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