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荊林中心幼兒園 朱慧萍
童謠是始于搖籃的早期教育,以其句式短小生動、強調音韻之美被稱為“孩子們心中流淌的歌”。童謠韻律節奏的獨特美感吸引著幼兒,讓童謠走進音樂課堂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提升音樂素養。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興趣點,我選擇了活潑詼諧、幼兒易于接受的童謠,將其融入到大班的音樂教學中,讓幼兒在玩中學童謠,感受音樂的魅力,享受童謠與音樂融合的樂趣。
在開展童謠教學的實踐中,我有如下幾點思考。
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有它的重難點,重難點在整個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活動的中心、活動的精華所在,也是教師和孩子們花時間最多的環節。因此,合理把握好重難點至關重要。在童謠教學活動中,重難點的把握也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所謂難點前置是指將教學的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我們知道將難度突出可以激發幼兒的挑戰欲,積極的挑戰欲可以在活動一開始就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同時也有利于孩子掌握音樂教學的內容。所以我們在童謠的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內容,將難點前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大班童謠《釣魚歌》,這首歌的難點在于一個十六分音符的弱起。因此我將難點前置,在活動的開始,就通過釣魚的情境,重點練習弱起的節奏。通過設置提問:釣魚的時候要怎樣拎起釣魚竿,引導幼兒回答又快又輕,讓幼兒通過釣魚的動作重點練習十六分音符的弱起。因為有了前期的經驗準備和練習,在接下來的活動過程中,幼兒很快掌握了歌曲的難點部分。
難點提升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提升教學的難度,這樣可以讓童謠帶給孩子們許多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感覺,孩子們被一次次的挑戰吸引著,學習熱情也越發高漲,那種不怕困難、堅持克服困難的精神品質也在玩耍中得到培養。如:《小老鼠上燈臺》中我就把重難點轉移到了節奏的轉換上。首先,通過分析了解到這是一首內容非常簡單的童謠,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越是簡單的童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會越漸漸降低。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教師要開辟一個新的學習點,挖掘孩子們好奇、好新鮮的學習狀態。平常我們會用均衡的節奏來念
“小老 鼠×,上燈 臺×”,顯得一點情趣都沒有。但是,讓孩子們變節奏來念誦,把原來每個字都是4分音符的節奏,編成一個4分音符,另外兩個8分音符
“小× 老鼠×,上× 燈臺×”。或是把前面兩個字變成8分音符,最后一個字變成4分音符
“小老× 鼠×,上燈× 臺×”。這樣的變化使得整首童謠都富有節奏感、跳躍感,孩子們學起來也有勁。
游戲是幼兒的一種需要,能給幼兒帶來滿足和快樂,而童謠是兒童心靈的游戲。童謠往往是與游戲結合在一起的,一面是朗朗上口的童謠,一面是歡快俏皮的游戲。韻律和諧的童謠,不僅強化了游戲的節奏感,更增強了游戲的情景體驗、生活氣息和娛樂精神。因此,在進行童謠活動時,老師要關注游戲方式的多元化,在孩子保持原有興趣的基礎上,推進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愛上童謠。
有趣的手指游戲,既好玩又安全,在一日生活中非常實用。所以,作為老師應該學會創編靈動的單人手指游戲,讓孩子們在閑暇無聊的時候,找到樂趣。比如大班童謠《鳥窩》,來源于孩子們平日的生活,幼兒雙手配合玩手指游戲,在游戲中通過數數的形式吟誦童謠。
愛交往是每個孩子發展到一定年齡時呈現的學習特征。在角色游戲中,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形式是合作。把童謠以合作的方式展示給幼兒,讓孩子們在合作的游戲氛圍中鍛煉和習得本領,他們會學得不亦樂乎。例如:童謠游戲《鉆泥巴》,孩子們兩兩合作,一個表演泥土,一個表演小芽芽,分別用手指動作變成各自的角色特征,配合前后鉆土的情節,為游戲增添了不少情趣。在這樣的雙人合作游戲下,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好聽的童謠,鍛煉了手指的機能,又培養了孩子間的合作能力和快速的協商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
如果說雙人游戲是最有趣的,那多人游戲又帶給孩子們的是更多的驚喜和興奮。例如:童謠游戲《貼燒餅》,孩子們圍成圈,一邊唱著“燒餅甜,燒餅香,燒餅圓圓像太陽……”發起者的孩子圍著其他孩子轉圈,唱到最后一句輕輕拍打點到的孩子,被拍的孩子迅速轉身追趕發起者。這樣邊玩邊唱、你追我趕的游戲形式無不讓孩子們咯咯咯地偷樂。可見,豐富的游戲形式,讓孩子們沉迷;有趣的游戲方式,讓孩子們陶醉。在一陣陣地歡笑聲中,孩子們不僅喜歡上了音樂童謠游戲,更愛上了這些互動的形式。這讓他們在感受音樂節奏的快樂的同時,拉近了與同伴間的距離,加深了彼此間的感情。
實踐性是音樂教學中突出的特點。在奧爾夫所提倡的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就是:一切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實際唱奏甚至作曲來體驗音樂。他曾在《學校兒童音樂教材》中談到“原本的音樂是什么呢?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由此可見,學生應該通過自身對音樂的體驗來感受音樂,接受音樂教育,而不是一味通過名師的說教、傳授和示范。同時在“以幼兒為本”“以幼兒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把幼兒看作是有積極主動學習愿望的人。因此在童謠的教學活動中,我了解和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把以往幼兒被動地跟著老師學做,發展為把創編的空間留給孩子,尊重孩子們的認識和理解,重視幼兒積極情感的調動和激發。
如在童謠《兩只小鳥》中,我就用幼兒自主創編地游戲的方式開展了活動。活動一開始,我故作神秘地說:“今天的手指游戲可不一樣哦,我要請小朋友自己來編一編。兩只小鳥用手指可以怎么表示呢?”有了之前游戲的基礎,孩子們一下子就編出了小鳥飛來和飛走的動作。我順著孩子們的興趣點接著說:“兩只小鳥身上發生了一個故事。”于是,孩子們就被我帶進了由童謠改編的故事中,讓孩子們了解童謠內容,一起學唱音樂玩手指游戲。孩子們盡情展示著自己創編的手指動作,那種興奮和投入地勁頭,給我深刻的印象。正如奧爾夫教學理念里講到的那樣,在創編的童謠中,孩子們從獲得經驗的過程得到內心的滿足,所以,我這學期的許多童謠都有孩子們創編的成分,讓孩子自己去游戲,成為游戲的主宰者。
在巧處重難點、游戲化教學、自主創編等方法的運用下,改變了幼兒園傳統音樂教育的一些弊端——教學模式化,忽視游戲等現象,極大的調動了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持續和延伸,同時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童謠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挖掘、深入研究和實踐,讓童謠走進幼兒園,走入音樂課堂,讓更多優秀的童謠在幼兒中傳唱,也讓幼兒從小喜歡童謠,喜歡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