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讓美國灰頭土臉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美國人何嘗不想在十年后的今天顯示并驗證自己的強大,它采用蠻橫的態度,不顧WTO貿易規則和國際經濟秩序大打出手,揮舞經濟大棒,以使其他國家服軟,并把經濟發展、國家貿易的主動權拱手讓予美國。美國慣用的這種大棒策略自始至終就是錯誤的,這種做法不可能贏得世界的尊重,也注定不會成功。
今天的中國經濟實力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且國民生產總值高于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日本數倍之多,美國對華醞釀經濟戰時來已久,這點我們心知肚明。近年來美國國內對中國的敵意也明顯趨強,嚴重影響中美關系的雜音不斷出現。此次美國主動針對對華貿易發難,中國也毫不示弱,針尖對麥芒的迎擊,這在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的時代,是難得一見的事。世人在感慨之余不禁要問,中美貿易戰會全面打響嗎?這將會對兩國經濟和兩國關系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應如何應對可能到來的中美貿易驚濤駭浪?本期特別關注,就是帶著這些問題制作的。
雖然中美貿易過招牽動了全世界的神經,但貿易戰可能只是此番中美經濟較量中的一個部分,大招還在后面。作為“剪羊毛”專家,美國在金融江湖上絕非浪得虛名。十年前雖然美國在金融風暴中吃了虧,直到現在還沒緩過勁來,但美國的國力依然強大,軟實力依然領先于世界,特別是在信息高科技時代,美國的核心技術優勢和對全球數字化經濟的壟斷更是無人能及。反觀中國,網絡金融、電子支付鋪天蓋地,與之相對應的安全保障能力、行業監管卻普遍偏弱,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在美國人手上,中國多數網絡金融、電子商務企業的大股東不是美國人就是日本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日本當年用資本在中國砸出的網絡金融、電子支付的“牛市”,而美日自己卻不支持該行業的發展。近年來,中國的網絡金融、電子支付企業赴美投資,擴大業務范圍,美國人也總是推三阻四。
網絡新技術本身就存在難以克服的脆弱性,加之與金融相捆綁,在中國形成幾乎覆蓋全社會的應用,一旦出現嚴重風險和安全問題,中國的金融和民生都會受到損害,就連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會因此受到牽累。加之中國的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改革治理還遠未到達理想程度,存在相應的風險和漏洞,上述因素交織在一起,就不難理解為何去年底今年初,國家和多位經濟專家反腐強調“2018年要重點防范金融風險”。
貿易與金融的關系密不可分,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美國曾用貿易+金融戰把日本、歐盟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整慘,我們也要謹防美國利用貿易戰整中國,隨后又用金融風暴搶走中國發展的紅利,讓中國成為又一個經濟失敗的“全球老二”。
當然,美國和特朗普政府的“致命弱點”也不少。此前美國推出政策大幅度減稅并擴大財政支出,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國債供需很容易崩潰,要知道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打壓中國,美國自身可能比中國還難受。此外,美國金融領域同樣與嚴重的風險長期相伴,一旦出現經濟危機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社會危機,中美貿易紛爭剛起就令華爾街損失慘重就是一個先兆。
對華貿易戰,美國現在懸崖勒馬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