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東廣 原 溱 辛 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習總書記這一重要思想,已經化為了打造“數字中國”的磅礴力量,“領跑世界”的時代擔當,描繪了培塑“智慧地球”的宏偉藍圖。“淮南子·原道”曰:“高者必以下為基”。是說高大建筑物下面必須有很堅固的根基,如根是植物的根本一樣,地基是建筑物之根本。“萬丈高樓平地起”,“數字中國”、“智慧地球”建設亦應遵循此理。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們熱議大數據發展的同時也認為,應有完善的法律規范,大數據產業才會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滿幫集團聯席總裁、貨車幫CEO羅鵬說,大數據需要將數據進行分析、交易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那么交易的數據如何確權,是屬于數據的產生者還是屬于數據的采集和分析者。另外,數據的交易方式是什么,如何管理這些數據,數據的安全性如何保障等,諸如此類都需要法律來界定和規范。全國人大代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任賢良對此表示贊同,他說,中國是世界互聯網大國,網民規模達7.5億,網站有500多萬家,每天都在產生巨大數據,其中不乏個人數據、企業數據甚至涉及國家數據,在這些數據的流動、交易、安全應用等問題上,急需國家層面立法規范和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在科技方面應該有非對稱性‘殺手锏’,不能完全是發達國家搞什么,我們就搞什么”。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話語,為我們建設數字中國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和科學方法。加快建設數字強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清醒,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跟著別人后面, 而要敢于顛覆、善于跨越。當前,我國建設數字強國,雖然基礎越來越雄厚,但我們必須搞清楚,必須把生存權和發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明鏡照形,古事鑒今。建設數字中國,打造數字強國,我們要超越跟跑,實現領跑。從戰略層面主要應當把握好四點:一是要戰略思維。唯此才能開創新時代。大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期間,開創性地把火箭噴氣推進技術在航空領域應用,為加速二戰勝利進程作出了貢獻。歸國之后,在他的組織領導下,頑強拚搏,完成了我國“導彈自主”、“兩彈結合”、“衛星上天”、“洲際導彈”全程飛行等多個第一;我國航天事業創建之初,面對先發展飛機還是先發展導彈的戰略之爭,他獨辟蹊徑,不走別國老路,而是建議中央,優先發展代價較小、實現更快、但威懾力量更強的導彈。面對發展“航天飛機”還是“宇宙飛船”的戰略之爭,盡管他早巳不在一線領導崗位,別人就載人航天方案征求他意見時,他寫下了“應將飛船方案也報中央”,再一次為航天事業提供了最佳方案。他深邃的戰略智慧、準確的戰略預測、獨到的戰略把控能力,為我國航天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實踐基礎。二是系統思維。錢學森超越了自然科學,開辟了系統科學,開創了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科學意義的戰略理論體系,開創了系統工程的“中國學派”,并廣泛運用到經濟社會各領域。在哲學理論層面,他推動了東方的“整體論”與西方的“還原論”的辯證統一,開創了“系統論”;在方法技術層面,他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為獲取“人機結合、人網融合、以人為主”的最高層次的智慧指明了方向。雖然系統工程作為一門學科是當代之后的事,但錢學森的這一創舉,縱橫東西方,跨越幾千年,為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方法利器。三是前瞻思維。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就著眼下一個千年,推演文明變革的圖景,洞察人類命運的走向。錢學森認為:人類文明處于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迫切需要一次全新的文明轉型,就是綜合東西方的優勢,以系統論的思想,開創“第二次文藝復興”。其基本過程是:經濟社會的發展瓶頸,迫使人類產生新的思想文化革命,進而引發新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直到再一次遇到瓶頸,催生新的文藝復興。錢學森認為,通過“系統論”的發展應用,將使人類把握客觀規律的能力實現跨越式的提升,把第五次、 第六次、第七次產業革命不斷向縱深推進,進而消滅“三大差別”,達到“整個社會形態的飛躍”。實現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所說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錢學森的第二次文藝復興理論,為突破現代文明的發展瓶頸,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中國智慧,將在下一個1000年,讓世界文明的核心從西方回來方。四是顛覆思維。錢學森的大數據理念,在當時還沒有這樣提出,但精準預見了信息革命的發展前景。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錢學森就有過超人的論述,認為建立“天地融合”的全球性網絡,是信息革命必然的發展趨勢。1978年,錢學森就說:恐怕不久的將來,全球總是要建立情報資料網,這個網絡與全球計算機網絡、衛星系統、資料庫、通信線路、以及用戶終端等設施都要互聯互通。錢學森所說的,不僅是從太空的高度來研究地球,更重要的是研究宇宙,來引發新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包括信息革命。這是大數據時代發展變革的重要動力源。

星際信號的超大陣列
當前,大數據還處在解決簡單系統的初級階段。例如,在數據的全面感知上,尚未做到完備性。在數據的分析應用上,還遠未達到“智慧層次”。真正實現物理空間向“數字中國”、“智慧中國”的升華,需要具備超前的創新的思維品質,讓“大數據”朝著“大智慧”邁進。一是從全球戰略前沿看,要構建“宇宙星際網”,實現“三大跨越”。突破“地球中心”,實現向“星際通信”的跨越。從1969年,美軍阿帕網建立算起,互聯網已經誕生了近五十年了。無論互聯網的技術如何變革、應用如何翻新、產業形態如何演進,其核心骨架一直服務地面應用為主要目的,從來沒有根本性的改變。近年來,太空技術的突飛猛進,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人說,如果全球70億人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需要近若干個地球的各種資源。開發更高更遠的深空、深海以至虛擬世界。如同數百年前的航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盡管互聯網巨頭紛紛加入衛星通信領域,試圖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網絡,但是天上、地下簡單疊加的邏輯,充其量是地面網絡的補充。實現星際航行,需推動信息革命從“地球中心”向“星際社會”轉變。為此,需要從理念與概念上有新突破。為此,提出了“宇宙星際網”的概念,以建立跨星系的星問、星地、星船通信網絡,在2050年前,通過通信衛星,建立太陽系內的“星際互聯網”。到2100年,構建跨星系的通信網絡,例如通過太陽“引力透鏡”放大信號,來解決星系之間的通信問題。從未來更長遠看,實現探索星系之間“實時通信網絡”將會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突破“大國中心”,實現向“掌控主導權”的實質性跨越。網絡空間的基礎設施、核心技術--互聯網源于美國、控于美國。從這個意義上說,主動權沒有在我們手里,節點難控,安全難保。主要表現為:數據“心臟中樞”受制于人。網絡域名解析主導權決定了全球數據對美而言的“單向透明”;數據“骨干樞紐”尚難自主。國外路由器、交換機設備制造商,在我國骨干網核心節點中占有極高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通信、金融、鐵路、民航、傳媒、互聯網等行業,尤為突出。數據“末梢神經”廣泛滲透。外資企業占據了我國網絡終端設備龐大市場份額,使數據安全面臨極大風險。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企業有時迫于壓力需要與美國情報部門合作,運用其產品和服務的便利條件,獲取中國政府、重要行業以至企業和個人的敏感數據、我們建設“宇宙星際網”,不是搞一個地面網絡的補充,而是要從根本上實現對互聯網的替代;不是要融入互聯網,而是要搞一套我們自己的設施、協議、系統,徹底改變大數據發展總是以從個別大國為主的現實,而是要實現向“主動權在我”根本性轉變。
突破“行業中心”,實現向“總體協調”的跨越。“宇宙星際網”的構建,不僅需在建設上實現“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更要在應用上,實現與經濟社會大系統的全方位融合。這就需要顛覆“各管一攤、各自為政”的行業中心模式,用系統思維、系統科學、系統工程,實現網絡架構的系統設計,實現拓撲結構的動態優化,實現互聯互通數據融合。特別是太空、深海、網絡、新能源等新興領域要自覺貫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軍地密切合作,創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新興領域軍民融合發展良性格局。
一是構建超強智慧系統。數字空間是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系統之間、層次之間、地域之間、行業之間存在復雜的數據交互和相互關聯,加之人為因素的介入,使這一系統更為復雜。構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體系”,打造“以人為先、人機結合、人網融合”的超強智慧系統,把機器的超強計算優勢、邏輯思維優勢、人的形象思維優勢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創造比人類和機器都高明百倍的“超腦人機系統”--智慧系統,解決好這一開放復雜巨系統問題。通過‘宇宙星際網”的全方位感知,我們可以通過建構軍事領域、軍地有關行業、有關科研院和有關專家打造“六大系統”,即:“思想庫系統、信息情報系統、專家庫系統、網息系統、數理模型系統、決策輔助支持系統”,實現超域融合、清理去冗、關聯挖掘,解決數據的復雜性、真偽性、功效性、海量性、協同性問題,推動物理空間、數字空間、信息空間、智能空間向智慧空間的躍升,從而實現高層次的“四化”:態勢感知全域化、網絡傳輸一體化、數據處理智慧化、決策指揮快捷化。
二是構建多領域智慧業態。要從智慧業態、軍民深度融合業態、國防軍工業態、武器裝備業態幾個方面著手。特別是在智慧業態上,要以天基通信為核心、以數據主權為保障,打造智慧工程新模式。以“宇宙星際網”為基礎,以“智慧系統”為方法工具,在我國各個區域建設“智慧社會”。主要是:一是突出“智腦”建設。解決物理城市、數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的問題,為智慧城市的頂層決策和布局,夯實理論根基、完善決策證據、獲取全面態勢、集成專家經驗、實現仿真推演;二是強化“智眼”系統,實現全球性觀測、全天時監控、全行業采集、全行為記錄;三是打造“智心”優勢。通過異構融合清洗去冗、關聯挖掘、分布計算,解決數據的復雜性、真偽性、功效性、協同性等各種問題;四是狠抓“智通”網建。實現高可靠的全網連通、高效能的全網傳輸、便捷化的全網通訊、泛在化的全網互聯;著力“智鏈”升級。打造智慧研發鏈、智慧價值鏈、智慧需求鏈、智慧運營鏈。這些多智體系,對于政治、經濟、社會、國防、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多位一體,為智慧社會的建設探索一條“天地一體、萬物互聯、主權在我”的新路。從更高起點謀劃數字中國建設,在實現“星際航行”、構建“全域星際社會”的奮斗征程中,在“智慧地球”向“智慧宇宙”演變中,將會助推人類文明實現新的更大的跨躍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