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娟
摘 要: 公共藝術史課程教學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有其特定的受眾和環境,必須遵循教學規律順勢而為。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闡述目前藝術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公共藝術教育 藝術史 多媒體
“藝術史”在西方高等教育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面向全校課程而存在的,類似于今天的“通識教育”或“公共藝術選修課”。1813年德國哥廷根大學設立了藝術史的全職教授席位,此后在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各大學中都出現了藝術史的專職教席。在英語國家大學課程中開設藝術史最早的例子是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藝術收藏家和贊助人菲利克斯斯萊德(Felix Slade)于1868年在這些大學中設立了最早的斯萊德藝術講座教授席位①。有學者認為藝術史的普及不僅可以從審美的層面提升青年學生的品位,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而且可以促使人們發現自身的精神追求與美的理想。“對于我來說,藝術史是一種最為神圣的文化傳統通過研究藝術,人們可以發現自身潛在的精神追求和美的理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文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教育部相繼頒布實施有關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文件,如1988年國家教委下發的“紅頭”文件《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和1989年國家教委下發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各高校紛紛成立藝術教育中心,在非藝術專業開設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課程。藝術史課程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走入各綜合性大學課堂的。
國內的“西方藝術史”即便在專業藝術院校中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西方的藝術史典籍還在持續引進和翻譯,藝術史的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仍在建立中,在綜合性大學如何開展藝術史教育,無數的藝術史教師都在摸索。本文將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幾個方面闡述目前藝術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高校的藝術史課程通常為16周,總課時32課時左右。這個時間對每一位教授藝術史的教師來說都要面臨選擇,即“教什么”。目前國內使用比較多的藝術史通史的參考書有貢布里希的《藝術發展史》、H.W.詹森的《詹森藝術史》等,其中《藝術發展史》有二十八個章節,《詹森藝術史》更是三十章的內容。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了解在過去的時代里人類創造了哪些文明,取得了哪些藝術成就,這些藝術成果與各時期的社會現實有哪些聯系是困難的。每一位藝術史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和講解角度都不同,都有教師本人喜好的烙印和研究方向的差異。有研究者認為高校的藝術素質教育的弊端之一是課程因人而設,缺乏整體規劃和設計。“美育課程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因人而設,雜亂無章,質量不高”②。筆者對此很不認同,事實上,在學校現有師資下開設有各校特色的課程是最行之有效地推動藝術素質教育的辦法。就藝術史課程而言,“頂層”的設計和規劃既不科學又沒必要。西方藝術史的“史學史”就是各種流派、各種研究方法磨合的歷史。在德國的藝術史學者大批涌入美國之前,美國的藝術史研究默認不碰藝術史的“價值”與“動機”,在對藝術作品的事實尋求中提出五個基本要素——作者(who)、作品(what)、制作時間(when)、地點(where)、制作手法(how),但對制作目的(why)卻采取謹慎的回避態度。美國學者當時對探討有關形而上的或神秘的問題表示懷疑——為什么一定要問為什么呢?相比較而言德國的藝術史學早就形成了不同的方法體系,并且具有高度的規范化。德國藝術史研究對詢問“為什么”,如動機、目的、功能和價值意義等有著極濃厚的興趣③。30年代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ienrihc Wolflin)在柏林大學舉辦藝術史講座,用“五對概念”解釋藝術品,如以“線性”與“涂繪”解釋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吸引了大量的聽眾。然而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卻擔憂這種簡單的對比過于輕率和生硬。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有利于使學生置身于各種思想的碰撞之中,從簡單地了解作品的“標簽信息”轉而進行獨立思考,培養審美能力。筆者所在的大學就經常出現一個學生同時選擇幾位不同教師開設藝術史課程的情況,有的教師偏重用美學理論,從社會、歷史的角度解釋藝術現象,而有的教師對于各個時期藝術品的技法、材料和表現手法有更濃厚的興趣。同一門課在不同的課堂有不同的收獲,多角度展現西方藝術史的魅力。
倡導開放式的學術視野和多樣化的切入角度,并不是說隨便講,完全沒有課程設計和規劃。相反地,在綜合性大學開設作為公共藝術選修課的西方藝術史課程必須根據這類課程的教學特點、特定的受眾做出相應的選擇。
首先,作為公共藝術選修課的西方美術史課程不同于專業藝術院系開設的藝術史課程,公選課的教學對象是非藝術專業的文理科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沒有受過美術技法的訓練,對藝術家技法的革新和細微的技巧差異沒有直觀的體驗。這不意味著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要舍棄這一部分,流于膚淺地介紹故事背景、奇聞軼事或藝術家生平,而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將這種創作體驗傳達給學生。可以反復用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技法的作品進行橫向縱向對照講解,即訓練學生對色彩和用筆的識別能力。用色和用筆的審美體驗是藝術史講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系到學生對藝術的視覺敏感和對藝術史的宏觀把握。
其次,中國的西方藝術史課堂可以結合本土的文化語境,加深學生對一些藝術現象的理解。比如在講到荷蘭經濟繁榮對藝術市場的影響時,可以類比清代的“揚州八怪”產生的社會環境;提及西方靜物畫時,類比中國的花鳥畫,啟發學生體會炫耀財富與表現生機不同的表現手法;西方藝術史上層出不窮的“反叛”與“復興”和中國各時期的“復古”、“革新”運動多么相似;中國的新文化領袖推崇西方藝術,對傳統中國畫、“四王”打壓的同時,西方的先鋒青年也在叫囂“燒掉羅浮宮”。
此外,綜合性大學開設的藝術史課程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構成和學科特點,設計跨學科的上課內容。比如在講到西方自畫像的歷史時,提及各時期自畫像與透鏡發展水平的關系;花卉畫的發展水平則與各個時期動植物學的研究聯系緊密。大文科中的哲學、歷史學、社會學與藝術史的關系更加直接,藝術史有一派的觀點甚至認為氣候、地理等元素直接影響藝術的發展水平和方向。這樣的講述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樹立開放的藝術史觀④。endprint
二、教學方法
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了解西方藝術史的脈絡、各個時期的主流風格及代表畫家、代表作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經過一學期的藝術觀念的灌輸,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的人格。這種藝術觀念的灌輸是潛移默化進行的,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和參與度越高,則教學效果越好。因此,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藝術史教學中至關重要。
在電腦、投影沒有廣泛應用的年代,全世界的藝術史教師都使用幻燈機講述藝術史。昏暗的環境或鏗鏘或娓娓的講解是二十世紀末很多大學藝術史課堂的普遍景致。對于某些藝術史教師來說,離開圖片、離開藝術品的教學是無法想象的。每一位藝術史教師的課件都包含大量的圖像,圖像傳達的信息比文字傳達的信息更直觀,更能持久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藝術史課堂在綜合性大學中普遍受歡迎程度高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大大提高了對于藝術品的認知,所有博物館標簽上的信息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除了這一先天的“優勢”外,還有一些其他教學手段和技巧提高藝術史課堂教學效率,增強課程的吸引力。
首先,在課件的設計方面,力求簡潔,多層次展示。與傳統的幻燈片單一的圖片展示不同,多媒體課件可以蘊含大量的文字信息甚至影像信息。藝術史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設計制作信息量豐富且質量精良的多媒體課件。課件的設計盡量簡潔、清晰明了,由于藝術史課程需要展示大量圖片建議以深色背景為襯托。除了展示文本資料、圖片外,還可以插入各種影像資料的鏈接,比如英國BBC公司制作的各種精美藝術類紀錄片等。此外,還有一些以畫家生平、作品為背景拍攝的優秀影片,可以加以利用。如《戴珍珠耳環的女子》這部電影對十七世紀荷蘭社會現實的還原度很高,可以剪輯幾分鐘畫家研磨顏料和使用透鏡的場景,使學生對這一今天業已消失的場景有直觀的認識,加深印象。有研究表明,圖像比文字更有說服力而動態的影像比靜態的圖片更能吸引人⑤。近兩個小時的課程要不斷穿插圖、文、影像,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接受藝術的熏陶。
其次,設置課堂討論和提問環節,強調課程中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克服教學單一性,避免教師獨自講解全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師隨時就一些藝術現象和問題發問,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分組討論,并推舉一個學生講演,最后由教師點評,以計入“平時分”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種教學方式在人數相對較少的研究生課堂上使用較多,在人數較多的公選課課堂,實際操作中通常會有一些困難需要克服。由于選修課的學生來自各個院系,可以以學號尾數相同的分組或以院系為單位成立小組,就特定議題進行討論。這種全員參與的課堂無疑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來說這是開拓思路、提升自己的機會。知識結構各異的非藝術專業學生對藝術問題的不同見解和角度會給教師很大的啟發,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此外,營造網絡虛擬課堂環境,進一步加強和學生的互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虛擬網絡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教育而言優勢與弊端并存。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設立網絡課程,如“好大學”等公共互聯網網站也提供很好的師生互動的平臺。當然,再好的虛擬網絡環境也替代不了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就藝術史課程教學而言,網絡教學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具體形式可以是簡單地建立QQ群,分享課件,不定期上傳與同期課堂相關的文獻、電子書等,也可以答疑解惑。雖然這種教學模式效果和優勢顯而易見,但消耗教師很多精力,占用教師很多業余時間,需要教師有極強的責任心和飽滿的工作熱情。除此以外,建立規范的藝術作品數字博物館對藝術史的教學大有裨益。數字化的藝術作品數據庫給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科研提供極大的便利,是提高藝術史教學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礎條件。國內現有的藝術作品圖庫信息顯得匱乏和散亂,有限的幾個藝術作品數據庫訪問和下載收費較高且圖片質量良莠不齊。建立高質量的數字藝術博物館,并在高校間資源共享迫在眉睫、影響深遠。
藝術史課程的講述大部分依托于藝術作品,除了上述所提用圖片、影像的方式展示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學生帶出課堂,去博物館或畫廊。近年來,由于國家大力支持,很多公立博物館引進一流的西方繪畫藏品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參觀。畫展的氣氛本身可以影響學生的藝術感受,面對原作,可以觀察到印刷品或圖片無法傳達的技法表現。此外,帶領學生參觀本校或本城藝術家工作室也是一種很好的增加他們藝術體驗的方式。
公共藝術教育背景下的藝術史教學內容龐雜,有其特定的學術結構和活力,面對的是有不同學科背景的非藝術專業學生,上述嘗試都是為了將教學工作向細致、深入的方向發展,因材施教,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當代大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的目的。
注釋:
①常寧生.美國高等教育中的藝術史課程和教學[J].藝苑美術版,1997(1).
②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
③常寧生.美國高等教育中的藝術史課程和教學[J].藝苑美術版,1997(1).
④[英]夏洛特·克隆克,著.常寧生,譯.藝術史與交叉學科性[J].藝術探索,2007,21(1).
⑤趙炎秋.異質與互滲: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J].文藝研究,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