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波 何維佳
摘 要: 一些學生不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而且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并產生依賴性。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式調查了地方農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使用手機的情況,分析了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的原因與規避對策,并初步探討了大學課堂中如何充分利用手機這一載體,以增強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及以后更好地開展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手機使用情況 原因分析
大學是傳播知識的搖籃,大學生是知識傳授對象,大學生考入大學的目的是在搖籃里學好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為自己以后的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手機,又名無線電話或移動電話,原本只是一種通信工具。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全面,如上網、購物、炒股、游戲等。手機已經是大學生愛不釋手的一個信息傳遞工具。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手機持有率為100%,而且近七成大學生在課堂中會使用手機[2]。手機的多功能性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新的活力,也給大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帶來障礙。研究表明,一些大學生使用手機已經形成明顯的依賴性,從而使這些大學生產生孤獨感[3]。然而,手機成癮不僅體現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發生在課堂學習中。課堂本是知識傳播的沃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不僅影響學習效率,而且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從而對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的情況,對其原因及對策進行分析,并初步探討大學課堂如何充分利用手機這一載體進行教學改革,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1.問卷設計
根據實際情況,本研究編制了《手機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分以下幾大類:(1)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和專業等。(2)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情況,包括什么課程會使用手機、一節課使用多長時間、使用手機做什么等。(3)學生課堂中使用手機的原因及自我分析原因等。(4)學生對于規避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現象的對策建議。
2.調查過程與方法
本調查在江西農業大學新圖書館與第五教學樓之間的人行道中給路過的學生發放問卷13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98.5%,之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3.大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狀況
3.1被調查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情況
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不同年級的男生和女生幾乎在課程中均會使用手機,手機累積使用率在94%以上,而且調查的學生肯定自己班級同學在課程中會使用手機,使用手機的學生人數占90%以上,即學生在不同課程、不同時間會偶爾使用手機,但并不是每節課堂都會使用手機。課堂中使用手機的男女比例與班級本身男女比例有關,而且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課程受專業、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老師上課形式等的影響。學生在課程中使用手機主要表現為間斷式使用手機,50分鐘課程中使用手機的累積時長主要在20分鐘以內,隨著年級的增長,課堂中使用手機的人數、時長也在增加,其中大四女生在課程中使用手機的時長相對較長。另外還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男生和女生每天使用手機刷動態、看新聞等頻率明顯上升,其中每天使用手機刷動態、看新聞6次以上的大四學生在40%以上,其他年級的學生相對較少,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產生明顯的依賴性。
3.2學生在不同課程課堂中使用手機情況
對不同課程學生使用手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課堂中使用手機的學生主要在公共選修課程中使用手機,其次是公共基礎課。而且隨著年級的增加,逐漸擴充到所有課程,包括專業課與專業選修課,這與學生對手機產生依賴性有關。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課程為公共課,而且很多公共課為大班課,易使學生在公共課堂中使用手機,不容易被任課老師監管,從而產生一定的依賴性。隨著年級的增加,之后慢慢地延續到基礎課,逐漸延續到專業課程中,即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的依賴性逐漸加強,而且男生與女生的變化趨勢基本相似。
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主要用來QQ聊天、微信聊天、發信息及刷動態,其次是玩游戲和瀏覽網頁,少數學生用來打電話及拍照等。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用手機做課程學習有關的事情,如對老師的課件進行拍照、對老師的課程進行錄音及查詢相關資料等。
4.大學生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成因分析
在被調查的128位學生中,有50%以上的學生在課程上使用手機時不怕被老師發現,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就讀于低年級時,很多課程為公共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而這類課程多為大班課,幾個班級的學生合并在一起上課,即教室內有幾十個學生,甚至一百多個學生,老師在講臺前很難監管后面的學生,導致坐后面的學生開小差、看手機。隨著時間的推移,致使這些學生慢慢產生課程中使用手機的陋習。另外,老師的教學質量、教學風格與學生課程中是否使用手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學生喜歡趣味式教學方式,即課堂有活力、有熱情。另外,老師在課堂中的監管也很重要,大部分任課老師發現課堂上學生在使用手機,會通過不同方法警告學生,如眼神警告、口頭警告等。少部分老師對課堂上使用手機不管不問,主要體現在大四年級及大班課等。進一步調查發現,學生課堂中使用手機的原因主要為習慣性行為、課程枯燥或聽不懂、無心聽課,甚至是看著其他學生玩手機也想打開自己的手機看看等。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66.7%以上的學生對課堂使用手機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而這種依賴性可能與大學低年級、甚至高中課程中沒有嚴厲監管等有關。69%以上的男生和75%以上的女生對自己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感覺愧疚,而且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上使用手機弊大于利,這說明課堂中引導學生規避使用手機或合理使用手機容易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課堂上使用手機有利之處在于可以使用手機記錄課程內容或者查閱相關資料,當然,也可以充分利用手機在一載體開展教學改革。
5.學生眼中的改善課堂中使用手機不良現象的對策endprint
大學生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是兩個對立面。教師應該認真對待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生應該尊重課堂、尊重教師和知識。大部分學生認為任課老師在課堂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可以控制課堂學風,發現學生使用手機時應該進行提醒和給予口頭警告,提高學生上課的自律性,同時加強課程教學中的管理。另外,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部分學生認為有必要提高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及與學生的互動性,活躍課程教學氣氛,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入校后就應加強學風建設,促進良好學風形成,同時班主任和班委應該加強班級學風管理。為了避免學生習慣性使用手機,對實施無手機課堂調查發現,僅少部分學生反對,這體現出課堂中應該以“教”和“學”為主,可以嘗試開展無手機課堂,降低大學生課堂中手機的依賴性。
6.討論
手機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了便捷與樂趣,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隨著手機的使用及手機功能的健全,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正在蔓延,致使大學生對手機產生依賴癥或手機中毒癥,而且大學生的孤獨感會增強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3],致使手機在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中產生負面影響[4]。如果科學使用這把“雙刃劍”,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調查發現: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的原因兩個,即自身因素和教師因素。其中,學生自身因素主要體現在課堂中習慣性查看手機,并隨著時間的累積而產生依賴性,這導致50%以上的學生在課程上使用手機時不怕被老師發現。鑒于此,有必要引導、教育學生尊重課堂教學[5],尤其從新生開始抓起,避免學生產生這種習慣性。若發現學生使用手機上網聊天或刷朋友圈等,應進行警告,對其屢教不改的學生,可沒收其手機,交給班主任或學生工作管理人員處理,這樣便避免“看到他人玩手機時,自己也看看”的現象。公共課中的大班課容易導致部分同學課堂中使用手機,而且主要在低年級時期易使大學生產生依賴性,低年級時期的這種大班課可以嘗試使用無網絡課堂。本研究發現,在課堂中實現“無手機課堂”或“無手機網絡課堂”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專注力。當然,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與老師是相互對應的。任課老師在課程中除了規避學生使用手機外,還要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高校課堂教學應該是高效教學,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接受更豐富的內容,即教師要充分備好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學生中,并進行互動,縮小老師與學生的差距。同時伴隨著微笑教學和激情教學,讓學生在開心、快樂中學習,從而減小手機對課程教學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可以成為一種教學工具或一種教學載體,類似于英語課程中的語音教學設備、計算機或軟件開發課程中的電腦等,即開通手機多屏互動,讓學生使用手機上課,并與老師課堂教學的投影教學同步,并隨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或考核等。當然可以進行網絡課程在線教學等,可以結合慕課、微課等開展不同課程的教學改革,充分利用手機這一載體。不同課程的任課老師可以根據課程實際情況,利用手機開展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小波,何維佳.對當前農學類專業大學生考試行為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3):156-158.
[2]陳敏,張瑾.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與對策[J].科教導刊,2016(13):165-166.
[3]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66-69.
[4]于旻生,李瑨,郝佳.論手機媒體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78-79.
[5]陳志剛,劉靈芝,韓梅.手機對大學課堂教學的影響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54-56.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XYJG-2016-061)
通訊作者:何維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