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杰
摘 要 夢”有不同的范圍和表現形式,“中國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晶。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個人幸福是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民主,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保證國家權力有效實施。
關鍵詞 中國夢 人民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2.074
Abstract "The dream"has different scope and form of expression, the"Chinese dream"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history. The country is rich and powerful, the nation is rejuvenating and the people are happy are three parts of the Chinese dream, adhere to people's subject position is in order to realize China's dream. Therefore, stick to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people must respect the initiative of the people, develop people's democracy,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o ensu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tate power.
Keywords Chinese dream;people; dominant position
1 “夢”的內涵和本質
“夢”指的是理想實現的狀態,概括來講包括個人之夢、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個人之夢是個人追求的理想和努力爭取后達到的幸福狀態,包括對自身所處的政治經濟和自然環境等方面的感受和體會。
個人夢是和國家夢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個人夢是國家夢實現的基礎,國家夢是個人夢實現的條件。國家夢是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方面宏偉藍圖的實現所抱的夢想。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的許多夢想變成了現實,比如:“奧運夢”、“航母夢”、“高鐵夢”、“諾貝爾獎夢”等。
民族夢則將國家的夢想置于歷史的維度,是對中華民族命運的集體思考和歷史考量。例如,反帝反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是孫中山、毛澤東等一批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則是近代以來一批批共產黨人追尋的目標。
2 中國夢的提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回首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族的發展本身就是一部中國夢的奮斗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一批批仁人志士追尋救亡圖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開門通商的探索,到辛亥革命“逐歐風倡自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再到以五四運動為開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夢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孜孜以求。伴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強國夢”則成為現時代的集體意識,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入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1]這既是毛主席的預言,也反映了全中國人民的集體夢想。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小康”目標,真正使中國人民富起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兩個百年”的發展目標也愈加清晰。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他指出“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式上,習近平同志則對“中國夢”的本質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他指出:“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依靠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就要深刻把握兩方面的理論內涵:一方面,實現中國夢就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復興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所擔當和貢獻。而恢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則是要實現國家的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另一方面,中國夢實現的根本落腳點是人民的幸福。歷史表明,個人幸福和國家富強緊密相連,只有實現國家的富強,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的幸福,獲得真正的民主。而個人努力和發展則是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中國人為幸福生活的努力和奮斗,則是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
3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在中國夢的豐富內涵中,“人”的因素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習總書記深刻地闡明了中國夢的本質屬性、動力因素和價值訴求,即:“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第一,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關于“民本”的思想古來有之,對這一思想的闡述多集中于對君和民、民和國關系的論述。比如《尚書 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指出勞動人民在國家中的基礎地位;《荀子 王制》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一論述則體現了君民關系以及“民”對于“君”的決定作用。勞動人民在社會中占有基礎性的地位,沒有勞動人民,國家和君王都不會長存。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活動的歷史主體,他們既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又創造大量的精神財富,更是實現社會歷史變革的決定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意味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發展都要依靠人民。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畾v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2]鄧小平同志將自己完全與群眾聯系起來,指出“我是人民群眾的兒子”。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放在實現一切工作的重心,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確立,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人民是黨一切工作的重心。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十八大報告中又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列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八個堅持”之首,充分體現出在新時期,踐行中國夢,必須將人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endprint
第二,人民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中國歷史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都是由人民群眾來實現。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民主聯合戰線,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形成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都是在最大的范圍團結人民群眾,力爭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
習近平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實現“兩個百年”的偉大目標,需要發揮集體的團結的力量,協調各方面關系,化解各方面的矛盾,調動一切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因素。人民是中國夢實現的力量源泉,只有人民主體地位得以確定,人民群眾才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人民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中國夢的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人民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針對黨內教條主義泛濫,命令主義盛行的情況,毛澤東同志一針見血地提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3]。新中國的成立則成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里程碑式的標志。鄧小平在會見國際青年代表團時曾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含義或任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的利益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集中體現了人民的核心地位。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核心仍然是實現人民的主體地位,這是中國夢實現的目標。具體來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夢包括三個維度: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個人幸福。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 最終的目標是實現每一位中國人的幸福。只有將人民放在一切建設的核心地位,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夢。
4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實現方式
人民主體地位是實現國富民強的體現,具體看來,實現人民主體地位就要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這是中華民族取得民族獨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條寶貴的歷史經驗。
人民首創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的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增幅達6.7%;二、人民群眾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同時創造大量的精神成果,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文化創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豐富;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上每一次的重大社會變革,都是人民群眾適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銳意進取,艱苦奮斗,不斷地取得一個個的新勝利。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所說,“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
其次,發揮人民民主,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發揮人民民主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保證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將民主落到實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民群眾具有基本的政治權利,特別是人民群眾具有對重大社會事件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第二,堅持在政府決策中體現人民民主。政府的決策是對民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集體意志力的體現,所以,在決策中要從人們群眾的利益角度出發,做出順乎和歷史的正確抉擇;第三,人民群眾既是豐碩財富的創造者,更是財富的配享者。在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應保證財富成果用之于民。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利益訴求機制,保證利益分配惠及大多數人,并為人民群眾搭建利益訴求的表達平臺。
再次,保證國家權力有效實施,維護人民政治地位。為了保證國家權力的有效實施,須加強人民群眾在權力監督中的主體地位。權力只有在嚴格監督下有效運行,才不會產生腐敗和權力尋租等現象。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人民群眾則是權力監督的主體,政府的一切活動只有經過人民群眾的監督,才能真正做到從人民利益出發。
另外,加強國家權力的監督,還要建立有效的監督和保證機制,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華兒女經過長期革命斗爭,根據中國社會現實狀況而做出的偉大選擇,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僅保障了人民能夠充分行使民主權利,又能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有效地對國家各項社會事務進行監督,保證了人民主體地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制度上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N]人民日報,1981-10-0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