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豐
摘 要: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獲取新知之地,優良的課堂教學管理系統在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優質學習氛圍的形成方面舉足輕重。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代素質教育的需求,因此,改變以往教師權威控制下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探索小學課堂管理的新模式,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成為當前小學課堂管理模式改革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課堂管理;創新策略
一、引言
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標教學目標的要求,課堂管理改革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權威主導下的傳統課堂管理模式已成明日黃花,以人為本、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以人為本的教學宗旨的貫徹實施,并不能滿足當下小學課堂管理的需求,還需要從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學生的學習需求、自我管理等各個方面創新小學課堂管理模式,努力形成一個教學相長、注重引導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構建良好、融洽的師生氛圍,從整體上優化教師課堂管理模式。
二、傳統小學課堂管理模式的缺陷
傳統的小學課堂教學管理模式中,課堂教學的進程由教師主導,教師在課堂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有著不可質疑的權威,課堂成為教師展現其知識、施展其權力的舞臺,學生作為教師灌輸知識的受眾,作為課堂主體的另一方,在課堂進程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長久以來,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猶如教師掌控下的鐵籠,學生“聽話”與否成為教師衡量學生品性、成績優劣的標準,久而久之,不僅學生的身體的能動性無法得到釋放,其思維模式也被課堂管理中的條條框框所禁錮。在長期的被監控狀態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著降低,心理負擔加重,厭學心理滋生,進而學生課堂問題頻發。在此情景下,教師采用簡單粗暴的懲罰方式來規制學生的課堂行為,并沒有產生任何實質的效果,相反,課堂教學效率被大大降低。這種惡性循環的課堂管理模式不僅嚴重影響了師生關系,對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留下了隱患。
三、新課標下教師課堂管理行為的基本要求
基礎教育的積極作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21世紀以來,我國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從我國的教學實際出發,對基礎教育進行了重大改革。橫向上,高舉素質教育的發展的大旗,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縱向上,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以學生為本位,建立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新課標要求下的課堂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上的教師控制模式,注重引導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在課堂互動環節無形中鍛煉了自身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是衡量課堂管理改革成效的標準之一,同時也是課程管理改革成效的最直觀的體現,在課程改革進程中,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習能力的鍛煉、價值觀的塑造是課程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改革過程中,應以課堂管理的質量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這也是課堂管理中對所有教師的基本要求。
四、構建課堂管理系統
課堂管理系統中關涉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等與課堂教學管理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類主體,因此,解構各類主體之間的關系、平衡各類主體的需求是改革中的首要步驟,進而構建良性、平衡、高效的課堂教學管理系統。
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力因素的突出作用只是發生在某一段時間內,當多數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時,非智力因素在后續發展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與心理學所稱的“情商”相近,而前述各類主體對于學生“情商”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課堂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課堂管理中教學規范、師生地位的認知、教學理念、價值觀的塑造等都關乎著課堂文化系統的建構。因此,深刻認識課堂管理系統,明晰課堂管理的主要目標與任務,對于平衡、高效的課堂管理系統的建構具有重要作用。
五、小學課堂管理的創新策略
新課標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創新課堂管理的模式,在課堂管理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學生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樹立自身的主體地位,同時,將學生的情感與態度融入進課堂教學與管理中,增強其責任意識。在創新體系的建構上,以創新課堂管理理念為基礎,從管理目標的設定、課堂問題的生成、環境影響評價、行為激勵機制、差異化管理等層面進行精細化分析,形成課堂管理的開放性與復雜性正確的認知,同時建立教師課堂管理的自評與他評機制,構建統一、高效、區別化的課堂管理模式。
六、結語
新課標提倡的素質教育理念使當代小學課堂的教學管理模式煥然一新,在課堂教學管理進程中,緊隨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獨立意識,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管理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
[2]王敏.我國當代教學觀的反思與重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3,5.
[3]張金福.新課程與課堂管理[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