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學校里的每一種文化、每一項制度、每一份工作、每一個故事里,都閃現著人的影子,充滿了人的情感。對學校歷史的敬重,說到底是對人的敬重。這種敬重,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在任校長對學校歷史起碼的態度,我們與歷史的聯系,必須以敬重甚至敬畏為底色。
十年前,我來到北京市十一學校(以下簡稱“十一學校”)后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和同事們一起,從學校歷史中尋找學校的“成功基因”,提煉引領學校未來發展的關鍵成功因素。
研讀學校重要歷史階段
1952年,當人們還無法估量朝鮮戰爭要持續多久時,前線將領們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子女的教育和安全問題被提上了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要議程,十一學校作為中央軍委子弟學校應運而生。周恩來總理批示建校,羅榮桓元帥的愛人林月琴女士擔任校長。因為是在國慶節這天建校,故聶榮臻元帥以“十一”為學校命名。
2007年的那個夏天,全校60多位干部和骨干教師,開始了近一個星期的頭腦風暴。我們選取了學校此前55年歷史中大家公認發展較快的三個階段進行總結和回顧:建校初期,首任校長林月琴女士帶領大家在三年里,讓一塊莊稼地里長出了一所引人矚目的學校:上世紀90年代初期,李金初校長帶領學校進行內部管理機制改革;1995年,學校繼續搶抓機遇,進行“國有民辦”辦學體制改革,同時宕動了初中、高中六年—貫的課程實驗,讓學校成為全國的改革名校。
提取學校的成功基因
對三個階段進行整體研讀后,我們最終提煉出十一學校的七個成功基因——校長、隊伍、理念與共同價值觀、體制與機制、生源、改革創新、條件與資源。我在這里僅和大家交流其中幾點。
“校長”
在七大成功基因中,“校長”被所有討論小組不約而同地排在第一位。在大家看來.學校那三個階段的快速發展,與林月琴校長、李金初校長等歷屆校領導密不可分。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可能就沒有十一學校的今天。校長們“心無旁騖、一心辦學”的精神和行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與警醒。
為創建學校,林校長四處奔波,籌集辦學經費,并邀請梁思成先生研究建校圖紙:她從全國各地選調精兵強將,組建、培訓教職工隊伍,并逐漸建立起一整套規章制度。不到三年,一所設施齊全、環境優美、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的寄宿制學校便呈現在人們面前。林校長疼愛學生,關心教師。在十一學校博物館里,還保存著她用過的一個類似于農村婦女趕集時挎的籃子。她每天在里面裝一些親手做的家鄉小吃,送給那些來不及吃早餐的師生。當時,組織上給老師的生活費只有幾元錢,只夠買些牙刷、牙膏之類的小物件。林校長就把家里的錢拿給年輕教師們,讓大家周末去逛一逛,豐富精神生活,如看看話劇等。
1987年,李金初先生出任校長。在他任校長的20年里,十一學校成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先鋒。從內部管理機制到辦學體制,從課堂教學到課程體系,許多領域都留下了十一人探索的足跡。學校以“自籌經費、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資分配、自主教育教學改革”的“五自主”為主要內容的辦學體制改革,更是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為特定時期的教育事業發展注入了生機,為十一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體制機制”
與此同時,校長們清醒地意識到,要對領導者和管理者的行政權力進行有效制約。早在2004年的教代會上。李金初校長就提出:“我們學校是一所轉制學校,有許許多多的辦學自主權,包括人權、財權、招生權、課程決定權等。這一方面促進了我校更有特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警惕——要對我校的行政權力進行有效制約。制約行政權力有多種措施,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教代會。”
因此,在10年前的大討論中,我們商定,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要提取體制與機制方面的成功基因,堅持實行教代會討論、決定學校重大方針政策的民主決策機制.堅持教代會對校長的信任投票和對行政干部的滿意率投票等制度。
“共同價值觀”
對學校優良傳統的堅守與傳承,不能僅憑感情,而要靠制度與文化。記得2006年.李金初校長與我談及如何保障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時,我提出要制定北京市十一學校基本法,提煉、總結、固化學校的共同價值觀。對此他非常認同。在2007年的暑期干部會上,李金初校長提出了16條十一學校文化與價值觀。隨后,我們通過凝聚集體智慧,共同梳理出了學校發展歷史上被普遍認可的20條文化與價值觀。譬如:與共和國一同成長,共和國的利益高于一切:不為高考,贏得高考;實施主體性教育:學生能做的,老師不要包辦:確保教代會應有的權力:信任投票決定校長是否繼續任職,滿意率評價決定干部是否繼續任職,參與制定、修訂甚至決定學校重大文件和方案:生活上可以照顧,工作上不可以照顧……這些價值觀源于學校歷史的長期積淀,決定著學校的精神高度,也規范著學校各個方面的工作,引領著學校的發展方向,成為此后《十一學校行動綱要》的重要價值基礎。
聚焦學校未來的關鍵成功要素
在2007年的那次頭腦風暴中,十一全體教師也總結出學校未來六年關鍵的成功因素——教師、決策、經費、機制、生源、校風、配置、創新。此處也只揀幾要素析之。
“教師”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任何一所學校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在2007年的大討論中,“隊伍”成為十一學校過去成功的基因之一,“教師”更是被排在未來關鍵成功因素的首位。十一學校在三個歷史階段實現快速發展,關鍵靠的是高素質的教師。李金初校長曾說:“不管十一學校取得多大的成績,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建設了一支一流的教師隊伍,這是什么都比不了的。”學校要“堅持把教師干部隊伍的全面建設置于學校建設的中心環節”。
我們明確了未來的十一學校所需要的教師的特征:愛學生,心里裝著每一位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而不懈努力:視專業素養的提高為自己教育教學的生命,能夠始終不渝地、有計劃地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以達到與一流學校相適應的要求:為一流教學業績而孜孜以求:重視團隊業績,懂得學校、團隊的強大才能真正使自己強大。
我們更對管理者提出相應的要求: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不怕失敗;善于發現問題,直面問題,不回避問題:馬上行動、立即解決的作風,對教師、學生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拖不推:具有共同信念和一致的價值觀標準,有團隊意識、協作精神。
“決策”
“決策”被大家視為我們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著重提出:哪個崗位獲得的信息最充分,就由哪個層面做出決策或參與決策。管理重心下移后,校長的決策很重要,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年級、每一個學術組織負責人的決策同樣很重要。
“創新”
面對變化了的形勢,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做事的方式。改革的目標是為了真正落實學生為本.回歸到教育的本源和辦學的規律上來,因此改革不能僅憑熱情和朝氣,改革需要智慧,需要高瞻遠矚。未來的十一人如何把握改革的機遇?如何應對改革的挑戰?如何將改革進行到底?正如李金初校長所言:十一學校的核心理念不會改變,但是面對變化了的形勢,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做事的方式。
整整65年來,學校沒有停止過改革、沒有放松過對教育規律的摸索,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破冰之旅為我們的教育事業發展開創了先河,她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許多富有開創性的貢獻。應該說,十一學校有著偉大的奮斗史。
因此,當我們全體十一教師梳理了學校成功基因后,老師們共同確立了引領未來的辦學目標并寫入了《十一學校行動綱要》之中:“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將‘十一學生塑造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學校建設成為一所受人尊敬的偉大的學校。”
(編輯孫金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