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高向東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針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然而筆者在工作調研中發現。目前各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的門可羅雀,無人問津:有的則人滿為患,不堪重負。本文以上海市為例,試圖從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間分布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配置關系的角度,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提供參考。
一、聚焦現狀:基地資源結構配置與在校人口空間分布匹配度低
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間分布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配置的基礎和依據。了解不同階段的人口分布,對于精準化配置基地資源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然而從目前來看,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配置與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間分布并不匹配。
1.近郊區成為青少年在校人口主要集聚區
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上海市青少年在校人口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兩個特征。
其一,郊區尤其近郊區是青少年在校人口的主要集聚區。據《上海教育年鑒》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當地青少年在校總人口為1,888,272人,幼兒園在校人口為501,107人,占青少年在校總數的26.54%,占比超過1/4。從市級空間分布來看,約有50.50%的幼兒園人口集聚在近郊區,遠郊區和中心城邊緣區人口分別為23.70%和20.10%。中心城核心區人口僅為5.70%。從具體區縣來看。浦東新區、閔行區、寶山區、松江區的幼兒園在校人口最多。與之類似,上海市小學、中學階段的在校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郊區。如2014年全市小學在校生總數為802.960人。占青少年在校生總數的42.52%。其中約有75.00%的人口從上海中心城區和外省市向郊區集聚,分布在遠郊區的達25.00%:全市中學生在校人口為584.205人,占青少年在校總數的30.94%,其中分布在近郊區的占44.70%,分布在遠郊區的占21.90%。
其二。青少年在校人口在空間分布上總體呈現“環形”和“坡度”態勢。“環形”分布是指在上海市內環和外環之間形成人口集聚的第一區域,外環和郊環之間形成人口的第二集聚區:“坡度”分布是指上海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間分布總體呈現東北高、西南低的特征。如浦東新區青少年在校人口集聚多,而金山等地區青少年在校人口集聚較少。
2.基地資源配置總量不足.結構配置不均衡
上海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改革開放的代表地區,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積累了眾多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很多被認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2013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站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共有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82個:其中主城區核心區47個,占總比為16.67%:主城區邊緣區70個,占總比為24.82%;近郊區102個,占總比為36.17%;遠郊區63個,占總比為22.34%。
我們發現:上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空間分布雖然總體也是向郊區集聚,但與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間分布相比。結構上不均衡的問題仍較突出。如從人口市級空間分布來看。人口最多的近郊區是最少的主城區核心區的近七倍:但從基地資源分布來看,近郊區僅為主城區核心區資源數量的一倍左右。從單個區縣來看。浦東新區由于其獨特的區位特征和長期以來的歷史積淀。成為擁有資源最多的地區:黃浦區作為產業集聚地和革命發源地,也積累了較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但從資源配置與人口分布的匹配程度來看,浦東新區是青少年在校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人數接近上海青少年在校總人口的近1/4,但區域內的基地資源占總比卻不足20.00%:相反,黃浦區內青少年在校人口占總比僅為2.92%,但區域內基地資源占總比卻接近10.00%。
二、探究原因:基地資源配置未能與時俱進地回應人口分布變化
公共資源配置與人口變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二者又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1.人口集聚趨勢對資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以上海市為例,一是隨著當地郊區產業快速發展,區域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聚集,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二是由于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交付集中在郊區:三是隨著來滬人口居住政策的落實,以及上海中高考改革政策的推進。使得中學常住青少年人口中的外來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在上述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郊區的資源和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從而吸引了大量中心城區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規模也迅速擴大。而人口集聚又對這些區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2.資源配置需“與時俱進”,滿足多元需求
然而與青少年在校人口的集聚趨勢相比,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配置卻并未能做到“與時俱進”。—方面,傳統基地資源更多傾向于歷史積淀,難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多元需求:另—方面,新建基地資源則開發利用不足。同時建設時更多受行政區劃、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較少綜合考慮區域內青少年人口因素,實現各部門的工作統籌,因此出現基地資源與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現狀。
三、改進策略:創新模式,發揮基地資源配置最佳效能
基于上海市青少年在校人口空間分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多部門聯動,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
要建立人口、教育、民政等多部門在內的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規劃設計:一方面要充分考慮現有青少年在校人口的數量、結構和空間分布,保證基地建設的合理性:二是要通過科學預測,了解和掌握未來青少年人口的空間布局,做到提前規劃,未雨綢繆。
2.擴大“增量”用好“存量”。保證基地資源可用夠用
其一,擴大“增量”資源。要通過財政的轉移支付,加強郊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的建設。各級政府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量”建設部分,應優先滿足薄弱地區的需求。以適應青少年人口快速增長的需要。其二。用好“存量”資源,如可以利用互聯網探索網絡虛擬教育等模式,擴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的輻射面。
3.圍繞最佳服務半徑,優化基地資源配置模式
最佳服務半徑就是青少年到達最近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最大距離。按照這一配置原則,在一定區域內。不同戶籍、身份的青少年在校人口都可以均等化享受基地服務。據此,上海市應針對當前城鎮化步伐加快、“人戶分離”加劇的情況,突破戶籍限制,避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過多集中在某一區域,以實現資源的均等化配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