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洋
摘要:化學分子式是化學學習中比較基礎的知識,對于我們學好化學內容有著重要意義?;瘜W分子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律,本文主要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分析化學中分子式的相關規律,以期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同學更好學習化學。
關鍵詞:化學;分子式;規律
一、引言
化學分子式主要是指用化學符號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一種式子,它們體現的是構成該化合物的成分。另外,化學分子式還體現了各成分之間的原子數比例及重量總和,它們跟別的化學表達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二、化學分子式的相關規律
(一)有機物的化學分子式的規律
通常有機物C.H.O.N等成分是排在第一位的,除了特殊的乙酸NA,是乙酸排于首位,NA緊隨其后,除此之外的鹽酸基本上是先寫陽離子。分子式和其他的表達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常見的化合物而言,分子式和其他化學表達式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也可以說它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其他化學表達式之間有關聯。只有相對分子質量和其他化學表達式的相對分子質量一樣時,他們所表達的含義才是一樣的。我們學習的化學分子式中,有些化合物的分子式與化學表達式是一樣的。例如:氧的分子式是O2,體現的是1個氧分子由2個氧原子構成,分子量都是31.9988。
另外,乙酸的分子式是C2H4O2,意味著1個乙酸分子由2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結合而成,他的分子式和最簡式就是不相同的。水分子可以寫成H2O,其體現的是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結合而成。氯化氫分子可以寫成HCl,其體現的是1個氯化氫分子由1個氫原子和1個氯原子結合而成,HCl的分子式和化學表達式寫出來是一樣的。分子式展示給我們的是該化合物的名字、相對分子質量、涵蓋的成分以及數量。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分子式通常都是用分子晶體來表達的,而分子晶體基本上都是由各個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我們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往往可以通過燃燒得到的產物判斷出物質,因為這是這些元素共有的規律。某有機物完全燃燒后:
如果得到的物質是CO2和H2O,那么他們的成分就是C、H或C、H、O。
如果想深入探索該化合物中是否存在氧元素,就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驗證:第一,需要監測出CO2中碳成分的質量及H2O中氫成分的質量。第二,把碳、氫成分的質量相加,并和原先化合物的質量相對照,如果結果一樣,說明原化合物的成分中沒有氧,相反的,原化合物的成分中存在氧元素。
例1:將特定化合物足夠燃燒后的產物放進飽和的石灰水中充分溶解,經過濾發現沉淀物有20g,濾液質量比原石灰水下降5.8g。該有機物可能是?
解析:在該題中,解題主要是計算化合物中C和H原子數量比。沉淀20g為CaCO3,那么化合物中存在C原子為0.2mol,根據質量守恒可以知道:m(CO2)m(H2O)=m(CaCO3)-5.8g,44g/mol×0.2 mol m(H2O)=20g-5.8 g,m(H2O)=5.4g,n(H2O)=0.3 mol。所以有機物中n(C):n(H)=0.2 mol:(0.3 mol×2)=2:6。對照可能會為乙醇和乙二醇 。
(二)無機物的化學分子式的規律
與有機物相比的是,無機物中除了PH3.CH4外,H都是在前面。酸的話H排在首位,堿的話OH排于末尾,但是除了乙酸。無機物的一些規律還有些存在于結構的類似上。例如:在立足于離子晶體的基礎上,是由于共價鍵結合而成的小分子。分子間以范德華力相互作用,組合成分子晶體。如,NaCl、MgCl2、AlCl3、SiCl4、PCl5等。他們的構成通常遵循此規律:陰離子的化合價為1,僅僅存在一個核心原子,進而搭配一個相關的原子,但是缺乏能力和其他中心原子組合。
在立足于離子晶體的基礎上,因為離子容易受到影響,原本存在于單個原子的運動,逐漸向兩個或多個原子核移動,所以賦予了金屬鍵的特性,此時就出現了向金屬晶體的衍變。如CuSO4、CuO、CuS、CuSe、CuTe等,CuTe成為經典的金屬型化合物。
通過晶體相關的特征,例如熔點之類的,我們可以得到相似的規律,這些規律相同,他們也是一類型的物質,他們的化學分子式大致相同,同時,它們的性質也大致相同,這是一個循環的。例如NaCl是常見的離子晶體,MgCl2也屬于離子晶體,但按照離子晶體的晶格能表達式,MgCl2的熔點是大于NaCl的,此種情況跟現實是相悖的,所以要足夠重視離子極化的影響。
另外由SiCl4到PCl5,體現的是陽離子的極化能力劇烈的現象。在屬于分子晶體的基礎上,范德華力對其熔沸點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伴隨著分子量升高,熔沸點也逐漸增加的衍變趨勢,這是第三變化階段的現象。相較氟化物而言,因為氟離子的受到影響的能力較小,所以非常難被極化。
(三)其他方面
我們常見的化學物質是否存在顏色,一般由其電子基態與其激發態間能量差的高低來確認。如果這個能量差能用人眼來觀察到,那么該化學物質就是有顏色的;相反的,就沒有顏色。例如日常中遇到的Ag+、I-等離子是沒有顏色的,主要因為它們之間的能量差較高,并且存在于比紫外線能量更強的范圍內,是人的肉眼所無法看到的。
碳酸鹽的分解是由于金屬離子的反極化作用而導致的,通常選擇“MCO3=MO+CO2”來體現。探索這類問題的重點是對照陽離子的極化能力。因為金屬離子的極化能力有區別,其硝酸鹽的表達格式也存在差異。這種現象和金屬活動順序表是相同的(但無法用規定的電極電勢來闡明):
處于Mg之前的化學表達式,2NaNO3=2NaNO2+O2。
處于Mg-Cu間的化學表達式,2Pb(NO3)2=2PbO+4NO2+O2。
處于Cu后的化學表達式,2AgNO3=2Ag+2NO2+O2。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陽離子的極化能力存在差異,造成各層次產物的熱穩定性也存在差異,所以才出現這樣的狀態。
結語
由于化學分子式中間存在著一些規律,所以在學習這些物質的基本屬性時,比如熔點或者燃燒時的性質,我們都可以試圖找到它們之間的規律和聯系。所以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是要多發現問題,多總結規律,養成這樣的習慣后,會幫助我們把化學知識學的更好。
參考文獻:
[1]華雪瑩.確定有機物分子式的幾種巧妙方法[J].中學生理科應試.2017(01)
[2]楊海龍.例析有機物分子式的確定[J].中學生數理化(高二).201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