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凱
摘要:習近平同志不僅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武裝我黨,同時自己也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文章主要談下對習近平辯證法思想的一些理解,主要包括自然辯證法、社會辯證法、思維辯證法。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社會辯證法;思維辯證法
一、自然(生態)辯證法
第一是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以人為中心的自然觀。
習近平在2005年3月1日全省(浙江)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提到:“我們必須通過生態省建設,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通過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讓大自然修養生息,以更好的為人類服務,否則將遭到自然的報復。我們都說以人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在發展過程中摧殘人自身生存的環境。如果資源環境出現了偏差,還有誰能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又從何談起?人都難以生存了,其他方面還有什么意義呢?”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習近平同志高度關注人的生存環境,認為不能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人的生存環境。
第二,生態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發展思路。
習近平2006年3月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中總結到:“人們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求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個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的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也可以源源不斷的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通過這一論述,他提出了要把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的新發展思路,也就是他提到人們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第三種認識境界。
二、社會辯證法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觀、價值觀。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全體現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觀、價值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從人民群眾的熱切希望出發,實現人民群眾都達到小康水平。包括改變城鄉二元制結構,實現城市中一億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鎮落戶問題;包括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異地搬遷和社保救助,解決七千萬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包括對中西部的開發支持,解決東部與中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使全國各地區均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中國夢就是全國人民幸福的夢,使全國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同志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刻的體現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
2、“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體現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反映了發展是第一要務,一切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健康快速發展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例如,黨提出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就是促進我國發展的重大舉措。創新發展主要是指培育發展新動力,擴展發展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業新體系、新體制。協調發展,主要是推動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協調發展。綠色發展主要是指人與自然共生,建設主體功能區,加大環保治理。開放發展,主要是實施合作共贏的外交戰略。共享發展,主要是發展為了增加人民福利。這五大發展理念的根本要義是發展,一切圍繞著發展,一切有利于發展。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的最終目的也是解放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活力,減少和改革束縛生產發展的體制機制。
三、思維辯證法
習近平強調,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1、兩點論和重點論。
習近平說,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這就指出了辯證思維的兩個基本方面,即“兩點論”和“重點論”。
習近平同志的兩點論突出的表現在他對國內國際形式的判斷上。在十八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又提出:“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民族復興的能力和信心。”我們把它簡單的概括為三個“沒有變”和三個“前所未有”。三個“沒有變”讓我們直面中國發展還不夠充分的現實,要求我們戒驕戒躁。但是如果一味的強調不足,又容易使人悲觀失望,所以習近平提出了三個“前所未有”的看法。它可以使我們看到問題的同時又充滿信心。所以三個“沒有變”和三個“前所未有”很好的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的兩點論思想。
“重點論”即以重點帶動一般。習近平說,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比如,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指出,“當前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要突破重點難點,堅持重點論,集中攻關,以點帶面”。所以通過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同志抓住了當前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2、量變與質變。
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中說,“青年干部不能只熱衷于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我贊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贊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干部埋頭苦干,著眼于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同志比較看重量的積累,所以他才會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口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楊晶.論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哲學的創新性運用和發展[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
[3]王連喜.論習近平以人為本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觀[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4
[4]姚滿林.論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貢獻[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