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志

摘要:旅游引導的城鎮化是中國城鎮化多元道路中的一種重要模式。廬山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經歷了避暑勝地—療養勝地—旅游勝地演變,形成了一個人口密集的山岳型旅游城鎮。文章分析了以旅游引導的廬山城鎮化發展階段及其特征,剖析其旅游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并發現旅游城鎮形成需要選擇好地域,搞好旅游地產的開發,不斷完善旅游城鎮的配套設施,才是旅游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旅游城鎮化;廬山;啟示
一、旅游城鎮化研究回顧
“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山是世界自然與人文景觀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一直被譽為風景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等。自1982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后,相繼榮獲“世界文化景觀”(1996年)、“世界地質公園”(2004年)和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等榮譽[1]。國內外研究廬山的學者主要從地質地貌、第四紀冰川、植被氣候、建筑藝術、景區規劃、山水詩詞、宗教文化、旅游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探討,但未見把旅游與廬山城鎮化融合研究。
旅游引導的城鎮化是完全因為消費而出現的城鎮化。國外最早系統地對旅游城鎮化進行研究的是澳大利亞的Mullins,指出旅游城鎮化與明顯的休閑階層存在聯系在一起[2]。國內南京師大黃震方等認為城市化進程的帶動機制、政策機制、城市本身的載體機制、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因素、旅游業的發展和交通設施的完善等構成旅游城市化動力[3]。陸林等認為資源稟賦、區位、政府推動與居民參與是黃山湯口鎮城鎮化形成的動力[4]。Xu等認為旅游地產對城鎮化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5]。
二、旅游引導的廬山城鎮化興起
(一)近代避暑勝地的興起
1885年九江正式開埠,由于廬山緊靠九江,山麓逐漸出現外國人租買土地建屋避暑的現象。李德立用欺騙和行賄方式,倚仗母國強權在廬山進行商業化避暑地開發的特權,在廬山的避暑地開發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李德立之后,外國人來廬山租借土地,一是租借土地,劃號出售,從中謀利。二是租借土地,然后轉租獲利。三是租借土地用以建造房屋。至民國初年,外國人分片占據了廬山牯嶺周邊地帶大量土地,逐步成為“西風凜冽的萬國都會”[6]。
廬山首次規劃是1895年至1905年在牯嶺租借地內完成的。聘請了當時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按山地的自然走向將地塊分割成相同大小地塊,對別墅區域進行周密的規劃。別墅建筑風貌由業主自行設計,但必須遵循業主國的建筑藝術風格,同時設計的方案須經過牯嶺公司的嚴格審查。原本荒涼的牯嶺被西方人建造成了聞名世界的避暑勝地,牯嶺成了中國眾多名山中具備避暑、游覽、娛樂、商業、宗教、教育等功能的獨一無二的現代山城小鎮,牯嶺成了九江地區的活動中心。從此,廬山由自然發展轉入人類主動參與開發的新時期,該階段列強豪紳避暑度假、休療養需求旺盛,基礎設施供給相對不足,供求矛盾凸顯,客觀上推動了別墅的興建,交通、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城鎮向高級階段演化奠定了基礎。
(二)國民時期的“夏都”
英國人李德立等外國人有規劃、系統的開發為廬山發展成為國民政府“夏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4年國民中央政府將廬山最早列為風景名勝區;1926年成立了廬山管理局;1933 年8月 8 日蔣介石夫婦入住廬山美廬別墅,同時民國政府行政院、財政部、外交部等一些部委的辦公場所也遷移到此,標志著廬山已經成為國民政府“夏都”。廬山已經成為進出便利、配套完善,集避暑度假、會議培訓、文化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消費型的旅游區,旅游供給能力增強,牯嶺鎮正是這個旅游區的中心。
(三)建國后的療養城建設
建國后,廬山保留原有避暑住宅區并開辟新療養區,修建環廬山公路和一條無軌電車道的內部交通建設;配置了街心公園、山中公園、烈士紀念園、電影院、圖書館、燈光球場和游泳池等。改革開放以前的廬山主要以休療養和政府、企事業接待為主,旅游地功能僅限于避暑和休療養。但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使廬山供給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形成容納二萬五千人的療養城。
(四)大眾旅游時代的休閑度假小鎮
1982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標志著大眾旅游的開始。廬山以“世界文化景觀遺產”(1996年)、“世界地質公園”(2004年)和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等榮譽稱號,對國內外游客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近年來,實施街心公園廣場改造,啟用牯嶺立體停車場,極大地提升了“百年老街——牯嶺”的環境和品位。實施如琴湖—花徑和大林路改造提升工程,將該區域作為牯嶺街的延伸,著力打造環湖精品休閑區。全面完成建成區、景區和南、北山公路及景區游步道改造升級,提升道路安全質量和景觀檔次。完成天然氣上山工程并投入運營,完善冬季供氣供暖服務功能。大力推進索道項目建設,完善登山交通設施,為旅游淡季實現突破打好基礎。在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的同時,豐富旅游產品業態,優化旅游產品結構,提升有效供給顯得更為重要[7]。使得廬山潛在游客迅速轉變為現實游客,大眾需求向個性化需求發展趨勢明顯,逐步成為頗具特色的旅游小鎮。
三、旅游引導的廬山城鎮化的影響因素
(一)區位與資源組合較好奠定城鎮化的堅實基礎
廬山距九江中心城區僅20千米,優越的區位交通組合條件令廬山在長江流域名山中具有無可比擬的開放性。地處我國長江流域的武漢、南京、重慶等大城市,夏季晴熱少雨,被稱為長江三大“火爐”;而臨近的廬山風景秀麗,交通便利,氣候清涼,適宜避暑消夏。晚清由于西方強勢入侵,我國長江流域被迫對外開放,外國人開始進入廬山進行商業化避暑地開發,傳統漸進式的山區開發開始向近現代跨越式的山區開發轉型。避暑地的發展與牯嶺的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推動了廬山旅游活動的發展,我國成立最早的旅行社——中國旅行社便在廬山設立了分支機構,隨后,郵電通訊、汽車交通、銀行、旅館、娛樂等接待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廬山的旅游活動進入高度繁盛時期。由于避暑旅游活動的興盛,使來此從事服務工作的人口亦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在牯嶺形成了消暑僻夏的旅游小鎮。endprint
(二)重視廬山規劃對城鎮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李德立在廬山啟動了第一次規劃(1895-1905年),并指派波赫爾專門負責牯嶺租借地規劃,這規劃建造了以“班加盧”別墅為代表的住宅建筑、以旅店、學校為代表的公共建筑和以教堂為代表的宗教建筑,1936年牯嶺租借地收回后,當時國民政府每年撥十萬元從事建設,啟動國家公園計劃。建國后,1956年6月提出“療養城”規劃構想,但療養城規劃還存在著作為城市定位的失誤等諸多問題。改革開放后,由同濟大學主持編制了《廬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0年—2001年)負責完成了廬山牯嶺西谷控制性詳細規劃,這次規劃采用“有機更新、分期實施”的策略,將現有居民有計劃、有步驟地遷移下山。爾后,再次委托清華大學在《廬山牯嶺中心區詳細規劃》的基礎上,提出了“地方風貌旅游商業文化街”的規劃定位目標。2014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制完成了《大廬山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國家人文發展綜合示范區、國家旅游發展綜合示范區、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總體定位。
(三)旅游消費市場對城鎮化建設的驅動
旅游消費對廬山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1896年,李德立初來廬山時,其北麓已有漢口圣公會、美以美會、九江稅務司、俄國人以及九江外人團體別墅五座。李德立所住的美以美會別墅已經“常有人滿之患”,外國僑民的避暑度假需求十分旺盛,到1917年來廬山避暑的外人數達1746人。1937年廬山登記在冊的轎工和挑夫數量達到2500人之多,夏季旅游高峰每日接待游客可達2000~3000人的規模,由此可見,廬山旅游業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2014年“十一”黃金周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對當地旅館入住游客消費水平進行抽樣調查,抽樣率為72%,有效問卷2466份,游客隨機抽樣率為5.7%。結果顯示,游客消費集中于餐飲、住宿和游覽占72%;而購物和娛樂僅占24.5%,明顯低于國際最低警戒線(30%)。2014年全年景區接待游客1206.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1.2億元,旅游收入不僅受到接待人數的影響,同時消費能力、旅客停留時間等成為影響重要因素。
(四)以別墅為引導的相關設施對城鎮化建設的拉動
從李德立來廬山牯嶺開發到1917年外國人已建別墅560棟,圍繞別墅住宅區,到1933年又配套建了學校、醫院、療養所、教堂、影戲院、旅館、圖書館、游泳池、網球場、兒童游戲場、食用品店等基礎設施。在國民政府時期,實施了辦公房屋計劃,建設有蘆林人工湖以及蘆林、牯嶺自來水廠、上山公路、幼兒園、小學和運動場等建設項目,還有一些風景亭和風景建筑建設項目,形成以太平公路、濂溪公路以及中正路等景區內主要游步道為主的發散型旅游道路交通系統。
四、旅游引導的廬山城鎮化的啟示
(一)旅游城鎮的地域選擇就成為重要的空間研究問題
旅游城鎮化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主要路徑之一。廬山經歷了避暑勝地—療養勝地—旅游勝地演變,形成了一個人口密集的山岳型旅游城鎮。目前我國實施“四類”主體功能區空間分布,尤其在限制和禁止開發區中存在大量旅游資源豐富而不適合工業化的地區,但這些地區面臨現代化、城鎮化、非農化的問題,而旅游城鎮化恰恰提供了多元城鎮化路徑中的重要方式。
(二)旅游城鎮可以依托旅游地產發展
廬山城鎮化起源于別墅住宅-旅游地產開發,吸引大量的非城鎮人口向城鎮轉移與集聚。目前在許多旅游資源豐富地區建設以旅游地產為核心的旅游綜合體[8],也形成了部分有特色的旅游風情小鎮,但也有部分存在把旅游地產當作資本的投資,而不是居住消費。
(三)旅游城鎮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優化城鎮化的基礎設施
廬山無論在近代的避暑勝地、民國時期的夏都、建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療養城,還是在大眾化時代的旅游小鎮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視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尤其在當前提出“一上一下”,“一下”就是山上居民和行政事業單位下遷,為旅游城鎮發展騰出空間;另外,充分挖掘原有的別墅價值,合理開發利用別墅,加強保護性修復,適當改造后用于旅游接待;適當調整賓館結構,優化住宿供給。構建以三、二星級賓館為主,四星級賓館為輔,普通旅館作為補充和家庭旅館作為調劑的多層次供給結構。
參考文獻:
[1]鐘士恩,任黎秀,歐陽懷龍.世界遺產地廬山“圈層飛地”型旅游客源市場空間結構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4):76- 80.
[2]Mullins P. Class relations and tourism urbanization: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Petite Bourgeoisi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urbanfor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4,(184):591-608.
[3]黃震方,吳江,侯國林.關于旅游城市化問題的初步探討: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02):160-165.
[4]陸林,於冉,朱付彪.基于社會學視野的黃山市湯口鎮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機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0,(06):19-24.
[5]Xu H G,Wu Y F , Geoferey W. Tourism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sa policy tool for urban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Dali and Lijiang,China[J].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2,(08):174-193.
[6]龔志強,江小蓉.近代廬山避暑地開發及其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08,(12):131-134.
[7]郭金海,任黎秀,鐘士恩.基于供求關系的廬山旅游地生命周期驅動力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02):108-112.
[8]潘雨紅,孫起,孟衛軍.中國西南山區旅游村鎮就地城鎮化路徑[J].規劃師,2014,(04):1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