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川
摘要:本文以大型政論紀錄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為依托,貫穿新時期社會主義改革各領域的蓬勃進展,并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具體分析解決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時所涌現出的各項矛盾。其中,尤為突出、占主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有矛盾論、實踐論和人民中心論。三大理論支撐相互滲透、互為補充,不斷為中國共產黨的改革進程輸送新鮮血液。在此基礎上我黨憑借其科學方法論,由此得以取得改革攻堅戰的勝利,也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推向新的高度。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改革;哲學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指導,中央電視臺承擔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一經播出,便取得了好的反響。觀看結束后,我也對此感觸頗深。筆者便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支撐,試對中國改革各方面表現出的現象和問題進行淺析研究。
一、時代呼聲:全面深化改革
音樂聲漸進,祖國的大好河山配合著流暢的剪輯特效一幕幕在眼前延展開來。從有五岳獨尊之稱的巍巍泰山到氣勢磅礴的奔騰巨浪,恢宏大氣的布景無一不映襯出當代中國強盛的國力。然而,面對著國內社會結構性的諸多頑疾以及國外地緣政治格局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二十一世紀的中華民族經受著歷史、人民和時代的考驗。自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以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逐漸成為十三億中國人的共同追求。國家主席習近平著眼于社會現實,結合地方治理的經驗,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做出重要講話。由此,“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歷史性的關鍵詞呼之欲出。
伴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及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新常態”的提出帶來了經濟工作思路的大調整,隨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黨中央壯士斷腕的決心下積極推行,我國實體經濟得以重煥生機,由有到優。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我國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正確方向,通過密切人大代表與群眾關系、實行群團改革、建立新型智庫等措施,鞏固我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司法體制改革關乎社會公平正義。司法責任制的施行,讓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能夠有效降低冤假錯案的出現率;而司法員額制則保證了司法人員過硬的素養,其中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旨在打破鐵飯碗,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完善和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待傳統文化堅持繼承與發展,為其注入時代內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健全功勛表彰制度,為中國夢匯聚精神力量。處理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讓文化市場全面繁榮。
二、改革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
(一)審時度勢,堅持矛盾論
問題倒逼改革,堅持問題指向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特點,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觀: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放眼世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消散,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顯。地區沖突、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甚囂塵上……黨中央正是基于國內外此種諸多困境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而經濟體制改革在各領域的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國GDP增速自2012起開始回落,一時間,國外媒體發出不少對中國經濟的悲觀解讀,而我國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是否應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審時度勢的習總書記最終給出了答案:增速放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國人海外消費的上升、產能過剩充分暴露了供給側的低效率,僅靠要素和投資驅動無法解決我國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問題,故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新時期我國經濟的突出矛盾亟待黨和人民采取新思路、新方法加以甄別,并用科學分析的態度指導我國的建設實踐。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要求,更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召喚。
(二)綜合考量,把握認識論
擼起袖子加油干,在實踐中深化對改革的認識,最后又將有益的理論成果付諸實踐。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在生態環境問題上,長汀從荒山到綠洲再到生態家園,成為各地的生態治理樣本,其成功經驗被推廣到全國。長汀的歷史性轉變成為了“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有力證明,也為傳統政績觀的轉變埋下了伏筆。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最終助推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形成。在司法體制改革中,重基層,抓落實為黨中央所高度強調。“當領導的人多了,辦案子的人就少了。”司法體制中的“冗官”現象直接影響了基層的辦案效率,工作重點向開會、作指導的傾斜也必將導致了執行的不力。而司法去行政化和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猶如一劑良藥,讓會斷案的人堅守在了基層,將決策轉化為切實的行動,真正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執政為民,堅守歷史觀
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改革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人民。這句話道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觀: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為密切人大代表與群眾關系所做出的正確決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改革復興之路也固然不能缺少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在我國,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起著了解民情、反映人民訴求的紐帶作用,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形式。而近年來,我國反腐拍蠅的重要舉措更是為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掃除了障礙。拉票賄選、“帶病提拔”不僅使政治生態惡化,還傷害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公信力。開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系列活動對凈化黨內風氣,堅定黨員理想信念起到了顯著作用。另外在社會體制改革方面,針對就業、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領域進行的改革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真正改善了民生,增進了人民福祉。
三、結語
我黨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而今天的長征便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李佐軍.步入深水區的中國改革[J].紡織科學研究,2013,(04):12-13.
[2]金碚.世界工業化歷史中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J].財貿經濟,2008,(11):73-8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