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摘 要:在中國畫的繪制中,不論是山水畫還是人物畫,構圖都尤為重要。構圖是作畫的第一步,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中國畫構圖是通過在畫面上合理地安排景物位置,從而表達繪畫主題,追求藝術的一種境界。中國畫在形神兼備的基礎上更強調“神”,而構圖不僅僅直接影響著整幅畫面的表達形式,而且關系著畫家的主旨立意能否充分傳遞給欣賞者。
關鍵詞:構圖;中國畫;造型;結構
一、中國畫構圖的基本原則
藝術家為了表達對客觀事物的感情,就會運用藝術的表現形式,而構圖恰恰是表現形式的第一步。謝赫提出的“六法論”中“經營位置”就是指繪畫的構圖。唐代畫家張彥遠曾立言:“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一幅好的構圖,對畫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會對觀眾產生強烈的吸引力,突出畫面的中心,引導欣賞者視覺的順序,使觀眾按照作者的構思意圖去瀏覽畫面,從而產生藝術共鳴。中國畫構圖與西方繪畫構圖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像西畫那樣受焦點透視的影響,多采用散點透視法,給欣賞者遼闊的視野空間,畫面也可以分層次表現。例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典型的分段式空間,將不同時間的事物安排在一幅畫面里,猶如一組運動的鏡頭把不同的場面集中到一起,組成一幅有機的畫面。而西方傳統繪畫要求畫面的比例,透視關系比較嚴謹,多采用焦點透視,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特點。例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這幅畫運用透視原理,將餐廳的建筑與后面的窗戶透視相結合,使畫面空間放大,讓觀眾的視線得以延伸,而且畫中人物虛實分明,坐在正中間的人物表情、手勢、眼神刻畫非常細微,而靠后一些的人物,無論人物大小,面部表情都適當的減弱,充分顯示出西方繪畫構圖的原理。由此可見,西方美術注重實際和光影效果,而中國畫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中國畫也在實踐中日臻成熟與完善。構圖特點與表現形式的規律亦是有章可循,這是作為繪畫人員必須重視的地方,只有在此基礎上不斷探尋中國畫的奧秘,才能弘揚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二、中國傳統繪畫中構圖的表現方法
(一)主次分明
在中國畫構圖中,要著重表現一個景物,其余的景物都是用以襯托主體,相當于綠葉,從屬于主體景物。主和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構圖中“主次分明”,畫面才能顯得有層次,欣賞者才能由淺至深地去領會,不至于“喧賓奪主”。
中國北宋畫家郭熙的精品之作《早春圖》畫面最下面有兩棵勁挺直立、不偏不倚的長松,長松的下方有一棵蜿蜒盤旋,生命力頑強的老樹。左下方有一棵向下斜探的常青樹,長松的背后,又有一株矮樹,這些樹以各自不同的姿態被確立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主次分明,輕重有序,分割均衡的畫面效果。
(二)參差錯落
所謂參差,就是不整齊,有時候畫中的物象比較繁多,如果安排不當,會給人一種凌亂無序的感覺。這時,合理恰當地安排畫面景物尤為重要,黃賓虹說過:“作畫應使其不齊而齊,齊而不齊。此自然之形態,入畫更應注意及此,如作茅檐,便須三三兩兩,參差寫去,此是法,亦是理。”[1]因此,利用這種構圖法時要盡量把墨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墨分五彩:焦、濃、重、淡、清,充分運用墨色的豐富變化,同時注意物體間的虛實關系,使畫面做到有虛有實。明初畫家倪瓚的《漁莊秋霽圖》,描繪了江南漁村秋景的山水風光。全幅作品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幾座荒涼的山巒;中段為中景,留白藝術運用其中,表現出湖面的廣闊平靜;下段為近景,矮丘上的大樹參差錯落,樹葉搖曳多姿,讓人感到了晚秋的凄涼寂靜,亦暗示了無奈的現實生活。畫家用筆精湛,遠景、近景、中景皴法各不相同,該實的地方用以重墨,該虛的地方用以淡墨,中景處以白計黑,無聲勝有聲,展現了文人清高不群,壺中天地的人生追求。
(三)疏密有致
中國畫構圖中的“密”表示聚集,“疏”表示松散,一幅畫不能過密,也不能一味追求疏,二都的關系應該形成強烈的對比。如果畫中沒有疏密關系,沒有主次之分,畫面就會變得平淡無味,沒有亮點,顯得機械呆板,不能給欣賞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所以,只有疏密有致,聚散得宜,畫面才會令人感覺到清爽,并且富有韻律之美,使畫面顯得生動。元代畫家黃公望所繪的作品《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描繪了富春山的秋色美景。沒有碧波蕩漾的江面,小山此起彼伏,層巒疊嶂,點綴叢林亭舍,疏密合理,用筆上以長披麻皴為主,山和水的布局疏密有致,無窮變幻,墨色濃淡干濕并用,用墨清潤淡雅,墨色變化豐富,以淡墨表現山石,以濃墨橫點青苔,濃淡交錯,虛實之間過渡層次豐富,形成了獨特的筆墨節奏感,繪就一幅秀麗的江南景色圖。
(四)跌宕取勢
中國畫構圖不能一成不變,要有構圖的創新,使畫中的景物跌宕起伏,形成跌宕勢態。比如對稱構圖法是為了讓畫面平穩,但為了打破平穩,可將構圖中的物象略加傾側,使之有傾斜的態勢,然后在有下滑、傾倒的畫面對應處安排景物,形成阻力加以對抗平衡,主體與客體互補,使畫面的重心達到平衡的態勢。這就是構圖中的一種創新。元代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在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遠方矗立著巍峨的兩座山峰,高聳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山頭平緩的是“鵲山”。兩座主峰用花青雜以石青,為深藍色,這與畫面中的斜坡、黃河淺灘、樹木的暖色調形成鮮明對比,畫面分割成三段,給人以寬闊的視野,具有很強烈的空間層次感,畫面上方又用印章、題款使得畫面構圖得以均衡,不偏不倚。
(五)藏露和宜
中國畫崇尚含蓄的表達方法,反對一目了然,讓人沒有想象的余地和空間。德國文學家歌德說過:“優秀的作品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中國畫就常常用隱藏的手段,留給欣賞者想象的空間。從本質上說,藏是為了露,甚至更大的露。這種構圖需要繪畫者具有很高的繪畫表達技巧,如果處理不當,欣賞者未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
明朝畫家汪肇的《蘆雁圖》是一幅以雁為題材的佳作,描繪的是清澈的湖面旁,蘆荻叢生,浮萍點點,幾只大雁休棲在蘆葦畔,一只大雁正俯首展翅,形象栩栩如生。畫面采用“S”形的構圖方法,通過點、線、面的結合來映襯大雁各種天真的形態,大雁藏露得宜,蘆葦動靜結合,雁的形象塑造巧妙地運用了墨色的變化,使雁的身體呈現出立體感。整幅畫氣韻生動,畫家畫蘆葦用中鋒濃墨畫成,畫用筆干凈利落,畫面整體引人入勝。
(六)顧盼響應
我們常說的中國畫構圖中的呼應就叫做顧盼。“顧盼就是好比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一樣,有“謝謝”,就會有“不客氣”,有“對不起”,就會有“沒關系”,顯示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互達。在畫面中的物象既是獨立的又是具有關聯性的,物象之間要相互呼應。山峰要有賓主朝揖之意,樹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煙云要有流動迂回之勢。”人物、動物與其他景物都要有呼應關系,物象之間要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陳子莊的《峨眉道上》,就是前后呼應的最好體現。畫中,前方右側的山挺拔向上,與后面的山形成一種呼應關系,前面的人物與遠山上的墨點也形成了呼應關系,近景中的樹蒼翠挺拔,遠景樹林則用淡墨了了數筆大筆概括,形成呼應。畫而生動,景色雋永,空谷幽蘭,充分展現了峨眉道上崎嶇險峻的山勢和秀美的風光。
(七)虛實相生
中國畫在空間的塑造上創造了比擬的手法,計白當黑,以實顯虛,以濃顯淡,以干顯濕,以動顯靜,以正顯斜,以拙顯巧,以大顯小。這種虛實相生的畫面形成,擴展了中國畫的空間,使國畫的意境走向“高,遠,深”。
潘天壽的《鷹石圖》,描繪了一只雄鷹站在兀立的巨石上,回首俯瞰巖下的松林,巨石方長起棱角,線貼近地面,石頭的千鈞重量和堅硬的質地藝術地表現了出來。畫家巧妙地運用“變實為虛”的方法,只用粗筆純墨畫出石的輪廓,線條凝練沉健,鐵畫金鉤,筆力雄健,石頭不皴不擦,只取其形,讓人對巖石的厚重感一目了然。巨石上方雄踞之鷹,雄視遠方,特別是巨石下側一簇小花,與巨石形成鮮明對比,陽剛與柔美,碩大與弱小,各顯奇妙,巧妙呼應,使整幅畫面氣韻貫通,具有很強烈的空間感。
三、對中國畫構圖的一些思考
當今時代,中國畫面臨著繼承與創新的問題,傳統首先是要被繼承的,而創新更是迫在眉睫。但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首先要到實踐生活中去,就像中國傳統的戲曲一樣,中國畫構圖也有自己一整套的程式,這個程式是畫家幾千年來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它既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又有高度的藝術思維。比如在山水畫中有許多表現山石的皴法,形成了一整套的體系,后代人們在學習時起初會感覺有些教條、古板,但是,當認真觀察時就會發現,大自然中許多崇山峻嶺中的山石紋理確實是古人技法表現的樣式,所以,中國古人傳統繪畫技法從現實生活中而來。但中國畫又不完全是寫實的,許多地方也強調“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道理,許多畫面會給人留有思維的余地。中國畫在透視關系和表現形式上由于程式化的規范表達,有時在立意和構圖上大相徑庭,表現形式上有時缺乏美感,但隨著現代人審美意識的改變,中國畫未來的發展也有一部分會趨向于寫實。構圖形式上也會更加大膽,古典與現代思潮的融合更為密切,這也是國畫的改革與發展方向。時代迅猛的發展,會對中國畫產生一定的影響,應抓住中國畫的精髓,在謝赫六法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畫的“神”“韻”“意境”,真正在形似上做到神似,形神兼備,尋求新的思維,新的構圖形式。把一些色彩語言和光感融入中國畫藝術當中,不拘一格,就像西方大師借鑒中國畫的線條一樣,大膽創新,真正理解中國畫的內涵,全身心投入發展創新的探索實踐中。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國畫在創新的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中國畫藝術也會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大眾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翟墨.黃賓虹畫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張偉生.山水畫雜談[M].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07.
[3]莫各伯.中國畫構圖[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1.
[4]董其志.美術教育研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
[5]季伏昆.中國書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