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雁華
摘 要:德國表現主義繪畫興起于20世紀初,以個人感情為依托,表達宣泄個人的情感,在西方現代主義流派中獨樹一幟。其精神要素與中國當時的變革要求心態呼應。20世紀80年代后期,表現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多樣化繪畫格局的形成。
關鍵詞:德國繪畫;表現主義;中國影響;傳播
20世紀90年代后,現代主義藝術在中國逐漸退潮。但西方現代主義諸流派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卻具有重要意義。表現主義現代主義的美術流派,在中國的傳播引起強烈反應,對中國的影響體現在中國畫的創作上。
中國藝術對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的接受與改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20世紀的中國畫與德國表現主義遙相呼應,但這種文化的選擇過程卻落后于繪畫實踐。其主要原因是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學者至今對表現主義的價值未產生一致的觀點。國內學者對德國表現主義背后的文化探究不足,更多關注的是其表現形式。表現主義藝術與德國造型藝術關系最密切。它的現代性以更隱形的方式表現。因此難以引起國內美術理論界的研討關注[1]。
一、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簡述
(一)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特點
表現主義流派只是理論家為區別新舊藝術創造的術語。20世紀初現代主義藝術的主觀情緒與個體特征更加突出。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在20世紀20年代被評論家從其他流派中分離出來。
表現主義繪畫的特征仍不是特別明顯。經典的表現主義作品中充滿著矛盾。表現主義作品特征的差異在現代流派中較少。多數表現主義畫家鐘情于描繪廢墟與噩夢。克利等人的繪畫常沒有明確的主題。眾多的表現主義畫家在談及自己的作品時也少有涉及表現主義。但其實表現主義還是有一定的共性的。
表現主義畫家普遍具有革命理想,迫切想要改變社會秩序。強烈的表現欲望與現實世界的重重束縛構成了表現主義的極端。在20世紀的動蕩社會背景下,表現主義藝術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直接觸及問題的核心[2]。
德國的表現主義繪畫可以定義為是一種直面現實的繪畫。它以詭異的造型元素揭示內心的沖突,所有的造型元素都承載著沉重的邏輯思考。表現主義還有理性色彩,又往往在怪異的表象外體現出氣勢恢宏的特點。
(二)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演進
表現主義是泛北歐的藝術思潮。德國的繪畫在歷史進程中一直不被歐洲學界看重,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有研究者將表現主義繪畫的源頭追溯到丟勒時期。丟勒時期的作品彌漫著焦躁不安。這種心理狀態是德國宗教改革前復雜社會心理的真實反映。與拉丁國家相比,德國藝術家不太注重從理論上發展藝術手法。
他們認為藝術是表現隱藏于事物背后的存在。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在內心情感的表達上更多地體現出濃厚的哲學思辨意味。這是德國民族繪畫的傳統。中世紀流傳下的抄本插圖中的人物造型成為德國藝術家最直接的借鑒對象。
丟勒等人所追求的藝術美在19世紀末與整個歐洲的審美相吻合。巴洛克藝術也包含著表現主義的因素。19世紀后,工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新藝術的產生。古典的繪畫成為貶值藝術的象征。表現主義開始蔓延。
近代德國的現實主義為表現主義的繁盛提供了基礎,德國美學思想中突出悲劇觀念的研究。德國苦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思想使得德國人在藝術創作中體現了不同的形式。當時德國是歐洲的落后國家,德國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德國歷史進程中伴隨著一連串的失敗革命。德意志民族容易感到自卑,對英美法國家產生排斥心理。弗里德里希等人為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繪畫用藝術的形式發起了反抗。德國人沿用他們民族傳統的繪畫形式,為現代意義上的表現主義繪畫的出現做出了鋪墊。
法國的印象主義及挪威畫家蒙克等人的作品促進了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產生。法國藝術對德國的影響只是補充性的。20世紀初德國出現表現主義繪畫潮流,突破了傳統。其揭示事物本質,強烈的表達欲望是現代主義的體現[3]。
表現主義聚集了不同國家的藝術風格,使得表現主義藝術面目模糊。20實際20年代初,新客觀社的產生繼承了表現主義的某些特點,在本質上更接近于批判現實主義。20世紀30年底表現主義繪畫走向衰落。
新表現主義繪畫在德國的興盛與德意志民族的藝術傳統相關。表現主義繪畫不能視為終結的藝術運動,表現主義的藝術原則成為20世紀甚至至今繪畫創作的衡量標準。
二、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傳播影響
(一)表現主義的傳播
表現主義思潮對中國繪畫的影響離不開中共畫家的積極參與。1896年后,中國大規模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此時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全面涌向日本。20年代后,留學日本歐洲的中國美術家陸續回國,表現主義繪畫與理論自此傳入中國。30年代后表現主義思潮對中國繪畫實踐產生巨大的影響。
當時藝術家自身充滿表現主義的激情,中國文藝逐漸接受了表現主義繪畫藝術。表現主義藝術理論主要通過日本傳輸到中國,繪畫實踐從歐洲直接引入。1920年,林風眠赴歐留學。表現主義版畫在當時對中國藝術青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木刻運動的發展一直倡導剛健的作風。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常涉及社會主題,中國新木刻常模仿德國藝術家象征的作品。德國表現主義的悲劇意識對中國的木刻作品產生了一定影響。
隨后受蘇聯現實主義的影響,中國新木刻中的德國表現主義逐漸消退。中國新木刻作品借鑒吸收了蘇聯木刻線條清晰的特點。總的來說,20實際30年代期間,表現主義在中國引進的西方現代流派中受到相當的重視。表現主義與中國傳統的某些精神有契合之處,表現主義包含的反傳統精神與當時中國文藝界打破舊秩序的愿望相吻合。
隨著社會的開放,人們加深了對表現主義的認識,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元論在文藝界的主導地位被撼動。1985年4月,北京舉辦了德國20世紀木刻版畫展覽會,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展覽展出的多是20世紀上半葉的作品。中國畫家認識到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表現主義繪畫是對希特勒的反抗。民主德國繪畫的表現主義傳統激發了中國畫家的藝術變革情緒。
80年代初,中國與日本在版畫方面交流頻繁。對表現主義繪畫及相關理論的介紹促進了中國畫家對中國繪畫的思考。在80年代前期國內開始進行表現主義繪畫的實踐。青年群體的現代主義創作在80年代中期達到高潮。表現主義的傾向引人注目。1986年初,4名青年版畫家在上海文化館舉辦版畫展,作品具有強烈的表現性,暢快的效果下隱藏著苦澀與痛苦。中國向來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影響了畫家們選擇德國表現主義的批判角度與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青年畫家通過一系列的形象與情景,使觀眾擺脫了觀察世界的習慣方式。
油畫的傳播受西方思潮的影響。當時的藝術家對表現主義概念的理解的磨合,拉近了中國觀眾與專家的距離。在青年油畫家積極探索表現主義風格時,現實主義代表的羅中立也逐漸轉變了一貫的畫風。羅中立及一些老油畫家吸收表現主義手法的行為給中國美術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表現主義手法因反對呆板的風格而顯示出活力。它高揚的原創意識,理性中隱藏激情的風格,使得羅中立等人選擇表現主義。
80年代期間,寫實的固有形式無法充分發揮青年畫家內心的情感。使得表現主義在中國得以傳播發展。中國當時追隨表現主義的青年群體受到了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他們看到了社會上的病癥,呼喚新畫風,試圖激起社會的反響。總之,這些青年藝術家沒有深入反省自己的內在思想與外在的藝術形式。80年代的中國,追隨表現主義的青年畫家缺乏深厚的技術積淀,許多作品技法粗糙。多數作品無法進入藝術市場,畫家的熱情也因此漸消。
(二)新表現主義的影響
中國青年藝術群體以高昂的熱情進行現代主義創作時,表現主義處于興盛的時期。中國新表現主義繪畫作品在1987年舉辦的中國油畫展中公開露面。本次展出中以新表現主義手法展示的作品《生靈》,整幅作品以紊亂的筆痕與濃重的色彩表達了某種模糊的生命意識。
馬路等人的理論傳播與實踐是表現主義作品在此次油畫展中大放光彩的重要動力。80年代前期,馬路作為為數不多的中國畫家到西德學習繪畫。他在兩年的德國旅行中接觸到了新表現主義藝術。1986年,馬路在《世界美術》上發表一篇文章,系統介紹了新表現主義藝術思潮產生的歷史根源及現狀。文章指出,新表現主義不同于傳統的具象繪畫,作品要誘發人們提出新的問題。文章介紹了重要的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
馬路的油畫作品《教授》帶有表現主義的痕跡,戴士的油畫作品《流》《凝》中,行筆中隱約顯示出表現主義的意味。這些作品主題相對弱化,原因是受新表現主義的影響。而這些帶有表現主義特征的繪畫并未引起國內美術界的足夠重視。80年代中期,北京的藝術市場隱約透露出西方新畫風的傾向。國內的新表現主義不如85新潮時期青年藝術家的沖動與激進,更多的是關于表現主義在藝術本體方面的探索。
80年代后期,周春芽等人赴德留學。新表現主義繪畫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新表現主義的本質是對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的反撥。它的產生在藝術觀念上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新表現主義提供了深厚的傳統積淀,繼承了大量的造型元素。新表現主義的興盛體現了現實的需要。80年中期的中國與德國的文化情境完全不同,藝術市場也處于初級狀態,新表現主義在80年代的中國傳播并不順利。
90年代中后期,視像藝術在中國開始得到廣泛的實驗,新表現主義繪畫取得了巨大的發展。80年代初,周春芽創作的作品手法注重寫實,主題以人物為主。90年代后,他的創作轉向表現主義。21世紀初至今,德國的新表現主義繪畫一直影響著中國繪畫。
三、結語
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數十年,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已成為中國繪畫的有益補充。不同時代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具有不同的解讀。區分抽象與新表現主義的形態特征,不代表兩種思潮與傳統表現主義間沒有聯系。審視傳統與新表現主義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是為了總結過往的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促進中國繪畫的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成穎佳.德國表現主義畫派中的主觀傾向[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2]曾輝.“探尋自我的現代美術潮流”——德國表現主義橋社畫派研究的當下意義[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18).
[3]王曉宇.淺談表現主義繪畫風格對內心情感的表達[J].美術大觀,2014,(1).
[4]時中奇.廢墟上的救贖——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安塞爾姆·基弗藝術探析[J].美術大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