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正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重要的一環。新媒體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文章以新媒體傳播手段中的農業微信平臺推廣為例,聚焦其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尋求相應的解決措施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 十九大;農業現代化;新媒體;微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0-0040-02
1 研究背景
農業現代化這一概念,是指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的一種手段和過程。傳統農業運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現代經營管理模式武裝起來,運用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健康發展相結合,使落后的傳統農業逐漸發展成具備世界生產力先進水平的生態農業。實現這個轉變過程的農業就稱之為現代化農業。我國作為當今世界的農業大國正在抓緊向農業強國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正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中重要的一環,而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則必須依托于農業信息現代化的實現。
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創造了契機,新媒體是指建立在數字的、計算機的和網絡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之上的各種媒體形式,主要包括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時空限制,具有信息量極大,傳播速度極快,實時共享,獲取便利,交互性強的特點。近年來,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了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毋庸置疑,新媒體的發展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但新媒體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阻力。以下是新媒體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受到的阻力影響,以微信平臺推廣為例(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微信作為我國下載量和日活躍用戶最多的即時通信軟件,用戶量突破5億。如今全球用戶量已達10億。因此,作為擁有如此多用戶量尤其是農民用戶的微信服務平臺在培養現代化農民,促進農業現代建設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2 當前存在的問題
1)地區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不健全。雖然我國當前網絡信息技術已獲得高速發展,但是由于地域制約,農村整體發展還處以一種不平衡的狀態,部分地區的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因此要實現農村地區的網絡全覆蓋還需要較大努力。與此同時,農村地區已有的網絡平臺服務面也比較單一,技術含量不高,整體處于初級階段。硬件設施達不到,因此農民對農業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度不高。
2)信息冗雜,缺乏專業性的優質原創內容。這一阻力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囿于微信公眾號開通門檻低的原因,涉農公眾號數量眾多,良莠不齊,眾多的農業微信公眾號讓農民群體難以做出選擇。同時微信推文內容冗長,多存在濫竽充數之嫌。在2014年,艾瑞咨詢曾做了一項關于微信用戶關于公眾號推文閱讀量的調查,該調查顯示微信用戶平均每天的閱讀文章數量大概在6篇。因此涉農公眾號的泛濫加之推文內容的冗雜,必然會激發關注的農民群體的厭煩情緒。另一個方面是微信推文形式單一,千篇一律,推文內容多抄襲于網上且不具有專業性的指導作用。
3)推送文章與農民的認知程度不符。根據農業普查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56 147.9萬農村從業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的僅有3 258.7萬人,占5.8%,小學23 665.5萬人,占42.15%,初中21 356.3萬人,占38.04%,平均受教育年限6.54年,純農業為6.23年。我們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當前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還普遍較低。而微信推文中往往專業術語用詞較多,語言枯燥乏味。農民群體理解起來生澀難懂,更沒有讀下去的欲望。
4)互動性不強,無法了解農民的切實需求。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點對面的大眾傳播。公眾號運營人員通過平臺向關注的農民受眾傳播相關農業知識。這種傳播基本可以說是單向的,因為缺少互動,很少能得到農民受眾的反饋,而公眾號運營者只是推送著那些“自以為是”的農業知識。其之間缺乏互動,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兩大弊端,一是公眾號運營者和農民受眾之間會產生一種信息錯位,二是廣大農民受眾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的掉粉現象。
3 解決措施
1)國家加大財政和政策上的扶持。首先是加強農村網絡建設。微信公眾平臺在網絡環境下才能運行,農村網絡的覆蓋率,網速的快慢直接影響微信的應用。因此,應加快農村網絡尤其偏遠山區的農村網絡建設,讓更多農民能夠接入互聯網。在政策上,政府要鼓勵引導網絡運營商進行邊緣地區的基站建設。在農民購買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時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還可以用贈流量的方式鼓勵農民關注農業微信公眾平臺。
2)建立專門運營團隊。這里專門的運營團隊不單單指專業的農業科技指導人員,還包括專門的采編團隊。因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微信公眾號不能夠只是單純推送農業生產方面的專業知識,做專業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想著如何吸引讀者的眼球,傳播什么樣的信息才是對農業現階段生產有用的信息。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必須需要專業的人才,這種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新聞媒體人的基本媒介素養,如新聞敏感、職業操守,對農業行業內的一些基本知識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如文章排版、音視頻的后期剪輯制作、Photoshop、H5制作等。最后還要擁有一定的選題和策劃方面的能力,這樣才能推送優質的原創文章。通常情況下,要運營好一個農業微信公眾號,至少需要三個人,分別負責內容策劃、文字編輯與排版和平臺運營維護工作。
3)推文內容接地氣。要做到推文內容接地氣需從兩個方面把握,首先是內容上避免語言晦澀、難懂,行文表達盡量大眾化、通俗易懂,確保絕大多數農民群體能夠毫無障礙的理解全文大意。其次是形式上力求多樣生動,具有趣味性。可以借助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形式進行農業知識科普。一切形式都只是手段,只有以農民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進行農業新媒體推廣,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正確打開方式。
4)加強互動與溝通。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有些信息之所以被稱之為“垃圾信息”是因為他們放錯了地方,找錯了人。如果把信息產品推送給需要的人,那它就是財富。同理把農民不需要、不感興趣的信息推送給他們,就形成了信息“垃圾”,從而引起農民的反感,主動退出微信公眾平臺,降低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度。因此,要充分調研農民的信息需求,做到信息的精準推送,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在線問卷調查功能,也可發動村干部、農村信息員實地調查。同時建立農業信息反饋機制,及時調整農業信息供給策略。公眾號運營人員應開啟留言評論和留言查看功能,鼓勵農民群體積極留言評論,并成立一個微信群,了解農民群體的關于農業方面的問題與需求。同時公眾號運營團隊中必須有專門的人員進行問題的收集、分析與調查。
4 總結
新媒體作為當下最為時新,最為便捷的信息傳播手段,其在推動我國農業信息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僅從上文以農業微信平臺推廣為例中遇到的問題便可看出,不論是農村網絡設施不健全的客觀存在,還是微信推文內容存在的主觀問題都還有一段路要走。只有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才能實現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譚白冰.微信服務在農業推廣信息傳播中的分析與應用[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2]王萌.國內傳統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發展現狀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3]譚彩霞.我國農業類核心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現狀及對策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6,30(4):71-75.
[4]趙孝強.微信公眾號在農業信息宣傳中的應用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9):67-68.
[5]李愛華.微信公眾平臺在農業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2):32-34.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農業大學本科生國家級創新創業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10193001)。
作者簡介:黃欣陽,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傳播學大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