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越來越重視國家的教育問題。而在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我國許多地區都在進行的一項舉措。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人群間能夠互相尊重互相了解,這能有效改善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情況,維護國際教育的和平。我國許多地區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也是為了培養,具有國際理解能力、了解國際規則能參加國際競爭和相關事務的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中小學 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價值與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39-02
引言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十分漫長,每個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讓各地區產生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同時不同地區也擁有了各種各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群體之間仍然存在許多的矛盾和誤解。增加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和理解是現今社會的重要課題。現在教育已經逐步走向國際化,在中小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一項有積極意義的工作。中小學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創立國際課程班等都有助于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
1.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價值
具體的文化知識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并不等同,國際理解教育是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環境中,能對自身的歷史文化有較好的理解與審視能力,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能夠予以尊重,對多元的世界文化有積極的容納態度。在中小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能讓學生體驗其他國家文化中的情感,這樣有助于我國學生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基礎,讓其自身期待與不同伙伴的互相合作,讓自身向國際化人才發展。
全球化浪潮的發展,不僅加強了各國間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也讓各國間的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精神物質有了碰撞和融合[1]。不同文化系統中猜疑、不信任、詆毀等情況的發生,多數都是由于彼此缺乏了解造成的。如果不同的文化能夠處于一種相互理解信任的氛圍中,就能讓不同的文化互相尊重,促成雙方的合作,成就文化的多樣性。各國國際化進程中全球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國際理解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高度國際化的金融管理、不同文化的多元化形成和包容性的增加,都是我國國際化進程中新特征的表現。要保證我國歷史文明和文化傳統能夠不斷積淀的基礎上,讓我國的文化具有國際視野,擁有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就應當從教育的基層進行文化能力的培養。我國在2017年的英語課程改革中提出“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提高人文素養”。我國教育改革理念的已經體現出了國際理解教育是我國培養人才的方向,同時也充分體現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性[2]。中小學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教育,加強青少年的國際理解教育,能幫助青少年在認同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習俗。加強不同文化間的理解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使命。
2.中小學開展國際教育理解的路徑
我國的學校在規劃落實國際理解教育時,其主要的方式就是建設相關課程。學校在了解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后,還應當進行細致全面的思考與探究,將國際理解教育落實到常規的教育教學中。我國在實行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調整教育課程體系,通過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來改變以往課程中不同地區和學校存在特殊需求的情況,以不同的方式在三級課程中落實國際理解教育[3]。國際理解教育并不單單是知識教育,其重點是價值觀的教育。學生通過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其他的文化,讓學生擁有國際化的視野,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實行國家課程時,國際理解教育可以運用學科滲透的方法進行。例如我國北京的芳草地教育集團就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上就有較好的辦學特色,該教育集團將外國使館外交人員的子女接收到學校學習,并開展中國書法,過中外節日等活動,把國際理解教育自然的融入進了學校課程與活動中。
要想較好的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這就要求學校要把國際理解教育作為人才的培養目標,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整體的規劃。地方課程是地方教育部門以國家課程為基礎結合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設計的課程。許多的學校也會依據本校學生的來源和辦學特點來開發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和國際理解教育相關教材。除此之外,開展國際中小學生夏令營,邀請一些國際生來學校實習等,這些都是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國江蘇省的常州高級中學每年都會接待AFS學生來校學校中國文化、舉辦“中學生漢語橋夏令營”等活動,目的就是加強中外學生間的文化交流,讓學生間能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
結語
現今社會,教育資源的全球化爭奪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國家間人才的競爭已經從高等教育逐漸轉向到基礎教育。只有逐漸開放基礎教育市場,積極主動的進行國際間的教育交流合作才能保證國際理解教育的科學開展。而且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時,應當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的向外擴展。只有保證我國國際型人才的不斷增多,才能讓我國擁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既福.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實施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4):1-4.
[2]朱興德,程宏.開展國際理解教育 培養學生全球視野[J].思想理論教育,2010(18):4-8.
[3]張良才,岳松.我國中小學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9(10):53-54.
作者簡介:
孫湘娟(1981.8-),女,漢族,江蘇丹陽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常州高級中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