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摘要】伴隨著我國信息科學技術發展,人們生活習慣和方式發生轉變的同時,信息資源傳遞速度加快,碎片化則是當前的網絡輿論呈現出的特點。高校是我國主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所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當前時期的解決對策和面臨的挑戰非常關鍵。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針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網絡輿論碎片化產生的影響,首先指明其碎片化表現形式,并結合高校網絡輿論特點、傳播機制,表明網絡輿論扮演的效能角色,進一步指出網絡輿論碎片化影響作用,從而深層次得出網絡輿論碎片化下的引導策略,以期更好的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輿論之下實現健康化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對策 網絡輿論 大學生
【課題來源】湖北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中心,課題名稱:網絡輿論碎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分析,課題編號:2018JBO18。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68-02
網絡輿論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信息化發展的產物。負面的網絡輿論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可能會瓦解他們的人生和價值觀,而正面的則能夠拓寬他們的學習渠道,提供豐富新穎的素材和資源[1]。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針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網絡輿論碎片化產生的影響。
一、具體網絡輿論碎片化表現形式
(一)內容碎片
每一個網民都可能是網絡輿論的傳播者,且因為個人思考方式、觀點和閱歷的不同,所以面對相同事情時的看法各不一樣,因此內容碎片化,出現多元解讀的觀點。
(二)傳播時空碎片
現如今大學生面對多元化的網絡載體,可通過移動客戶端瀏覽網絡輿論,像電腦、手機、平板等。所以大學生可于任何地點、時間閱讀,不會受到時空的限制,只需網絡覆蓋地區便可。
(三)傳播方式碎片
現如今碎片化特征是網絡輿論呈現出的傳播方式,網絡輿論基于層出不窮的自媒體發展之下從四面八方而來,像資訊 APP、學習論壇、微信、騰訊 QQ、微博、博客等均能夠傳播網絡輿論。
二、高校網絡輿論特點、傳播機制
(一)評論隨他性
當有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之后,一些學生不免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因此那些持相同意見的人會立即回應、跟帖,形成主流聲音,但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存在不同意見的會作為旁觀者而靜默,他們單純是在瀏覽。
(二)輿論制造者少數性
我們會發現真正參與評論和制造的學生,在眾多平臺的網絡輿論中僅僅占據一小部分,更多的學生是作為消息的知情者而存在,僅僅是利用網絡瀏覽信息。
(三)效果放大性
當一些很小的校園或者是社會上的事件放到網上,會迅速成為熱門話題,被學生所關注,放大了事件原有的效果。
(四)傳播裂變性
因當前社會中互聯網對于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因此當在網絡上傳播一些重大事件的時候,會通過一變百、百變萬的方式裂變,短時間內學生反復的轉載、跟帖,獲得更多學生的關注,這種爆炸的狀態顯示出極強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微博中轉發和粉絲兩個傳播信息的路徑,當一條微博不錯,粉絲間相互的轉發,被更多人所接收,以此類推,產生極大的影響力。或者是某一用戶發布信息后,在第一時間他的粉絲將會接收到信息[2]。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輿論扮演的效能角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網絡輿論引導的一致性
師生的個體意識會隨著形成的網絡輿論而逐漸匯入集合意識的洪流中,師生基于這樣的集合意識中,必須屈服于集合意識,并拋棄孤立的個人意見,充分體現出集合意識。足以說明二者的方向呈現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會受到其積極的影響,因此正確有效的引導網絡輿論非常關鍵。輿論引導實質上是傳播控制者影響公眾輿論的耗散狀態,通過對有關信息的解釋、加工、制作、組織、選擇和傳播,促使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同時是對輿論的調控并不是消滅。在輿論形成中,公眾需少一些盲目從眾,并多一些獨立思索,促使輿論增添理智的成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輿論引導的目標是一致的。
(二)網絡輿論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試金石
輿論通過自己獨特意見體現方式,構成意見表達渠道,反映人們的思想狀況,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現象。包含的內容可促使社會、個人、集體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對自己能夠有更加充分的認識。所以,輿論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能夠取得成效的試金石,同時是最直接的依據和參考,被視作是人們思想的“晴雨表”[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輿論在網絡中是常態化的,學生對其具體效果、內容、方法的反映是及時、敏銳的,會迅速在網絡中獲得反映,形成輿論。而高校學生的個人需求、價值判斷、思想特點和變化均能夠淋漓盡致的通過網絡表達出來,在網絡中會迅速的反映出校園中可引起輿論的事件,這些輿論提供了一定參考和依據,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制定,同時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真實的資料。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受網絡輿論碎片化影響
(一)不利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形成
信息在網絡中蒙上一層面紗,且其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難以辨別其真假。但是不可否認,網絡中源源不斷的素材大學生可以積極的獲取,但是其中不乏存在一些擾亂社會安定、負面的信息,加之大學生看待事物的不全面,以及思想的不完全成熟,同時沒有較強的辨別信息的能力,均不利于大學生主流意識的形成,同時較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及驅使。
(二)網絡輿論“失真”的反向作用
時常會有一些謠言或者是虛假的信息出現于網絡輿論中,加上網絡自身所具有的放大效應,相較于任何時候,網絡謠言的傳播效果造成的危害都要更大,這些錯誤的信息被大學生接觸到,則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而網絡謠言促使網絡信息真假難辨,是網絡輿論信息功能的異化,促使大學生難以真實分辨周圍的世界。
(三)網絡輿論“不美”影響大學生正確思想形成
網絡輿論中不乏會存在顯著的媚俗傾向,且其品格的低下,造成關注點在明星緋聞、色情信息等上,這樣的不免十分吸引眼球,所以針對于自控能力差、思想不成熟、辨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來說,放任接觸網絡,會造成大學生心理的扭曲,人格的異常,容易造成他們形成不良或者是腐朽的思想,不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及正常的接觸社會,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才、成長,形成消極、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4]。
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網絡輿論碎片化下的引導策略
(一)加強應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網絡提供給教師極大的便利,因其共享的特性,且其是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可通過下載最新動態、教材,整合應用于教學中,并對網絡最新教學信息資源進行搜索,注意結合起課程行實際教學。面對雜亂的網絡輿論,教師需有正確的辨識能力,在應用時做到整合分類、合理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剔除其中重復、垃圾的信息。教師面對更新速度極快的網絡輿論,需要促使學生接觸最新的技術信息,并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師生交流平臺、學習網站等上面的網絡輿論,跟上時代的腳步。
(二)避免過分依賴網絡輿論
對于網絡的過分依賴,會造成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盡管網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教師在搜集網絡資源進行教課的時候,其中并無自己的見解,單純是對網絡資源的拼湊,之后讓學生機械記憶,自然學生并無學習的興趣,上課聽不進去。因此需要注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并不能夠作為主體,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存在,教師需掌握好網絡輿論、常規教學契合及平衡點,積極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避免過多應用網絡而造成填鴨式教學,所以說注重學生課堂參與度和主體地位是非常重要的[5]。
(三)嚴格管理高校教師工作
針對于專業技能及知識水平較低教師,需要多創造一些機會給他們,保證他們能夠做到重視自身力量修養,加強教師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并增加組織講座、理論功底,交流溝通、取長補短。針對并無正確的專業價值觀的教師,需實行有效的激勵政策,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促使教師感受職責的榮譽和使命感,并發揮出教師評價導向作用,提升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除此之外,要提升教師的待遇,優化教學環境,促使教師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在生活上無后顧之憂,通過開展體育競賽的方式,改善教師的心態,并增強凝聚力。
(四)注意對網絡輿論的更新和篩選
總體上來說,當代學生具備注重個體、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鮮明的時代特征,且思想面貌積極向上,但是因為年齡尚小,仍需適時引導并加強闡明,依舊存在模糊和錯誤的思想政治認識。教師需具備正確辨識網絡輿論的能力,在應用時做到去糟粕取精華。加之網絡輿論速度更新之快,教師需促使學生接觸自信的技術信息,并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師生交流平臺、學習網站等上面的網絡輿論,跟上時代的腳步[6]。
網絡輿論具有年輕化、現代化的讓特點,具有巨大的優勢,深受廣大學生喜愛,且可將豐富網絡思政資源展現為感官刺激,應用網絡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成為迫切要求。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網絡化的逐漸推進為其創新提供了挑戰和機遇,怎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將網絡輿論應用進去,怎樣正確應對其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基于此種情況之下,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網絡教學實踐,全面提升師生網絡應對能力,構建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巧妙應用網絡輿論,塑造出健康教學氛圍,建立長效反饋機制,有效推進創新化發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金瑞敏.網絡輿論碎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28):102-103.
[2]閆東利,畢日生.高校網絡輿論事件對大學生群體情緒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探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73-180.
[3]藍善康.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67-69.
[4]王陽,沈忱.大學生網絡輿論危機事件的生成演化機理與治理路徑[J].當代青年研究,2016,(4):32-39.
[5]錢麗,產慧玲.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輿論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6):84-88.
[6]馬云霞,張軍成.網絡輿論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影響力研究——以蘭州理工大學為例[J].社科縱橫,2015,(11):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