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
【摘要】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教育者、幼兒身心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具有研究性的學習能力在職前培訓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在教育實踐中需摒棄舊式的教育實踐模式,而去獲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關鍵詞】學前教育 研習型 實訓教學模式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186-02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進程是快速發展的。這些年來,梧州職業學院教育系在學前教育專業教育教學模式中,積極探索“研習型”實訓教學模式,讓每位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需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么要提出學前教育專業“研習型”實訓教學模式
教育是國家民族文化之延續,興國之基礎,學前教育更是教育基礎中的基礎,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由此看出,幼兒教育的地位可謂是不容小覷。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還提到:“著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任務驅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有效合作,推進創新人才培養。”這也恰恰證明了學校的教學改革根據教育發展進程、社會需要人才的發展的不斷的改進中。學校學生需要有自主研究分析的學習能力與相互合作學習,且具有分析研究的能力。
在2016年教育部以教師〔2016〕2號印發《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指出:“教育實踐的目標任務、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內容體系、豐富創新教育實踐的形式、組織開展規范化的教育實習。”可看出,教育實踐的模式需要更好的構建,力求讓學生在見習、實習中獲得更好的鍛煉學習機會。那么,學前教育專業在教育實踐中課構建“研習型”教育教學模式符合教育發展方向。
由此可見,在幼教發展的新形勢中,學前教育專業獲得國家的政策支撐,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在教育實踐中構建新型的教育實踐模式是勢在必行的,需摒棄舊式的教育實踐模式,而去獲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什么是“研習型”
“研”是對知識的研究、鉆研、探討,“習”是對學過后再溫熟反復地學、使熟練,長期重復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活動。研習型是一種貫穿于包括教育見習和實習階段在內的整個受教育階段的教學實踐研究活動,也是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具有研究性素養的教育模式。在研習型教育中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強調“學生”主體地位。
從而,可看出學校的研習型教育教學是未來職業發展之勢,“教師即為研究者”學生在職前要學會針對幼兒對象進行的分析,從而才能為將來職業發展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實訓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做到面向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通過引進職場真實工作任務,以實訓任務等為載體創設學習情境,訓練學生掌握學習、研究、工作的思維方式與行動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深度與專業化程度,而不是以教師自己的習慣和方式來包辦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進程,更不是一味地采取“黑板灌”“電腦灌”“筆記灌”的形式來強迫學生被動學習。
三、如何構建學前教育專業“研習型”實訓教學模式
正如朱自清先生曾說的:如果學校太“重視學業,忽略了做人”,學校就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教育者、幼兒身心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既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園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社會所期待的幼兒園教師角色。
2016年以來,梧州職業學院與梧州市區內外的自治區級示范性幼兒園、市一級示范性幼兒園和合格性幼兒園等有二十多家已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校外學前教育實訓基地,這也是我系學生學習的另一個課堂。依托行業指導,幼兒園參與,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既要關心學生的當下,建立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導向;也要關注學生的未來,建立樹立美好生活導向和生命意義導向。
第一,要以“適應學生需要”為本構建實訓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課程是學校的“產品”,而這種產品能否適銷對路,能否成為“學習商品”,能否讓學生這些“客戶”欣然接受,關鍵在于課程這個產品是否與“客戶”的需求相一致。通過幼兒園真實工作環境,首先,在見習、實習的任務中,要求學生進行觀察、記錄、總結、反思,培養他們善于觀察、勤于反思的良好習慣。其次,以小組形式開展主題研習活動,讓學生運用研究方法結合實踐進行調查、研究,提高行動研究的能力,幼兒教師就是最好的行動研究者。最后,要組織見習、實習成果匯報與交流活動,讓學生對實踐中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自我檢查、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總結和提升經驗。學生在實訓教學中的成長,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過程。
第二,幼兒園教室建設。幼兒園教室,顧名思義就是將教室搬到幼兒園。學生按照幼兒園“一天作息規律”時間,進行保育與教學活動的實踐、研習分析、實習成果匯報、自我反思、總結和提升經驗。“幼兒園教室”是學校、學生、幼兒園三方共贏的一個“立交樞紐”。首先,學校通過把課堂搬到幼兒園,把實習場所搬到幼兒園,完成了專業實訓計劃;其次,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習與職業核心技能培養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幼兒園老師的幫帶下從事真實的保教實踐,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工作場所學習技能,其成果真正滿足了幼兒、幼兒家長和社會需求;最后,幼兒園可根據本園用工需求,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和素質,可優先選擇優秀畢業生到本單位就業,達到互惠雙贏最大化目的。
第三,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在實訓評價中,建立多元、立體的評價制度。首先,由幼兒園對實習學生的實習成績進行全面的評價和考核并作出書面鑒定;其次,由系部選派的專業指導老師對實習學生的評價,促進在實訓教學中師生的交流;再有,通過生生互評,激活實訓教學的氛圍;最后,學生自評,增進對實訓的認識。讓擁有不同智力特征、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都能脫穎而出,自信、自尊地成長。
梧州職業學院教育系的學前教育專業獲得國家和自治區級的政策支撐,在幼教發展的新形勢中,學校積極探索學前教育專業在教育實踐中構建新型的教育實踐模式,還需要積累沉淀同時更需要院校之間的合作交流與分享雙贏。
參考文獻:
[1]彭賢智.以學生為主——當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言根. 學會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鹽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4]肖全民.學前教育這些年——多維視角的熱點難點探析[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5]覃川,馬克華,戴裕葳.啟航—2013中國——新西蘭職業教育論壇文集[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