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外國語實驗學校 李愛暉
新課程改革環境下,素質教育也在迅速推進,無形中增加了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難度。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非常適合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發展要求,二者充分地結合能夠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能豐富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效率。本文從實際出發,深入分析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并提出合理的結合策略,以期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過去的小學數學課堂一直采用的是相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使得小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加上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充分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進而難以理解一些非常抽象以及概念性的數學知識,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出現說話、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使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過去的教學模式幾乎是單一的“黑板+粉筆”的模式,相對當前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已然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尤其是邏輯性很強的小學數學,它不同于其他學科,所以其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多創造教學情境,多采用教學方法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1990年初,中國開始采用以教師為核心的一種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樣的一種模式確實能夠迅速提升小學教學效率,從而能夠很好地讓教師發揮其自身的主觀性。但其缺點是學生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而導致教師與學生缺乏溝通,長期來看,并不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展思維。
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認知主體通過外界刺激產生的內部心理作用的結果被稱為學習。教師通過進一步聯系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和生活中的知識結構,進而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態度以及情感對這種刺激做出相應的選擇以及信息的再加工過程。相對來說,此類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進而深入培養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增強,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熱情,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但這樣的方式存在的缺點是探究性學習需要一定的學習時間和較好的教學設備以及圖書資料,使探究過程中教師能夠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并進行深入溝通,保證學習效果。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充分將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進行結合的基礎,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活潑好動,對于新鮮且具備一定挑戰性的試問非常感興趣。因而教師不能夠按照過去的模式教學,因為這樣一定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就難以有效結合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將學生數學以及實際生活創新性地結合起來,就能夠很好地激發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了,并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為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結合打好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從而將原本單一的以講授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變成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結合,這樣就能夠深入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靈活運用,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在講述一些數學基本概念以及結論或已成事實的知識時,接受性方法相對比較有效。比如:某個區域內出租車的收費模式是三公里以內每公里收費兩元,超過三公里每公里增加1.5元錢。問:小明從家里到外婆家共花了二十一元,那么小明家距離外婆家有多遠?小明從外婆家再去六公里以外的學校,需要花多少錢車費?老師可以通過這種密切關聯生活的問題引導學生接受知識,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弱化原本過分強調的“接受學習”而增加探究性學習,從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逐步過渡到學生自身主導課堂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活動中既要扮演接受知識的學習者,也要扮演參與者。在接受的過程中推動發揮和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接受知識,形成接受和探究的完美結合性學習模式。
對于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充分結合,既能夠很好地發揮教師職能,同時能夠很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并適應新課程下的教育形式的發展,進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深入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和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