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外國語實驗學校 王興成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從更多的方面去了解數學、認識數學、會學數學,并在此過程中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樂趣,從而讓學生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還能夠發揮其主動性和自覺性。當前國際上的競爭的本質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其中,國民創造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大小,因而創新性思維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創新作為一種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同時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數學課堂上老師不能再以自身作為主體地位和中心,而是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地位,在發展其學習能力的同時完善人格,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創新性教學。學生在成長階段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個性差異,教師理應尊重學生,并為其提供一個較好的學習空間,進一步激勵其開展創新性學習。小學教育作為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數學教師主要在數學思維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深入的培養和促進作用,況且學生在鍛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時候,首先就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不僅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更重要的是實現教學內容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訓練思維的主要方式之一,因而很多時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貫穿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作為相對抽象的學科,學習過程勢必會感到枯燥、因此,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其實如果學生對學習材料有著一定程度的興趣,學習動力則相對充足。因此,如果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首先要從獨立思考開始,并逐步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實現目標,數學課堂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求知情境,進而充分引起學生的數學探知欲,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的時候,可以結合事先準備好的小木棒,并讓學生將其分組擺一擺,這個過程中有同學將其分組,有同學拼成一些圖形,隨后由教師提出來讓學生們統一將其擺或拼,思考一下應該怎么列式?從而進一步揭示課題:“有余數的除法”。讓學生對照算式解說除數與余數二者的關系,并得出余數小于除數的結論。這樣能夠很好地推動學生去思考,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不少方法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前提是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些有趣的情境,進而達到引起學生求知熱情的目的,深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
一般情況下,直接實踐操作對于激發學習興趣比較有效,也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適當地結合動手操作的方法來讓學生之間體驗,并在此過程中主動了解方法、掌握方法。比如在一個正方體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硬紙板折疊成對應的形狀,讓學生先對這個正方體有一定的感知,進而通過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簡單且方便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在實施動手操作教學過程中,就能夠很好地進行直觀的感受和學習,實現將抽象目標具體化。
對已知領域的“疑問”作為推動科學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對某個人或者某門學科而言,“疑問”根本不用質疑,因為一切思維都是從“疑問”開始發展的。單一的傳授知識并不能提升人的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數學教師要多從不同方面為學生創設一些可以想象的條件和空間,并鼓勵學生積極想象和主動探索,進而達到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思維能力的效果。
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某些突出表現要進行表揚,以此方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除此之外還要對一些具備創新性學習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在挖掘學生創造力的同時,提醒別的同學積極創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性思維。很多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關心,以公平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于學生的表現做出積極的回應,因為教師鼓勵的話語和表揚的動作都會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深入促進學生發展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不但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還對于其智力的開發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數學教學不光是傳授數學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并不斷培養學生熟練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以此方式來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尤其是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獨立思考和解決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和想象空間,并使得每一位學生的潛力都能夠激發出來,進而實現思維能力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