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城北實驗小學 侯 峰
在學期結束,大家都忙著復習,經常與同事們聽同級老師的復習課,總感覺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確實令人佩服,也值得令人學習。就談復習解決問題,很多老師只顧著做題目、講題目,很少將類似的題目加以比較,通過對比、聯系條件、比較方法進一步得出更好的讓學生學習的方法。在聽了一位老師的復習課后,感覺受益匪淺,這位老師在這節課中不停地變,將一道道題目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得到一些新類型的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對比中知道題目之間的區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各方面得到鞏固,筆者認為這種方法非常值得借鑒,本人也在教學中學習這位老師的經驗,做了一點嘗試,有了一點成果,現小結如下。
很多問題都有情景,無論是例題還是解決問題的練習,情景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一些質量檢測中的問題,它的情景有時是與實際生活中的常見事情聯系在一起。有時情景里的字很多,學生乍一看,有點摸不著頭腦,其實換湯不換藥,那只是一個情景,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絕對不可以不看。
案例1:(1)一段長30米的布,第一次剪去它的1/5,第二次又剪去1/5米,兩次一共剪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
(2)張師傅帶30元去買零件,第一個零件用去總錢數的1/5,第二個又用去1/5元,兩次一共用去多少元?還剩多少元?
兩道題目的數字是相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相同,列式也相同,就是題目的情景不相同。所以在跟學生講解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抓住解決問題的思路,特別是同為1/5,一個后面有單位,而另一個后面沒有單位,這樣,1/5就是分率,而1/5米或1/5元就是具體的數量,意義不同,1/5需要同單位“1”的30相乘,而帶單位的1/5卻不需要,因為帶單位的1/5屬于具體的數量,它不能同有單位的30相乘,這也是分數應用題的一個小的原則。
很多題目的條件看似相同,但是表達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需要學生認真讀題目,更要注意文字的變化帶來的思路變化和解決問題方法的變化。
案例2:(1)某水果店香蕉每千克5/2元,香蕉比蘋果便宜1/10,蘋果每千克多少元?
(2)某水果店香蕉每千克5/2元,蘋果比香蕉便宜1/10,蘋果每千克多少元?
兩道題目第一個條件一樣,但是第二個條件,一個是“香蕉比蘋果”,一個是“蘋果比香蕉”,前后對調了一下,單位“1”就發生了變化,第一題是蘋果為單位“1”,第二題是香蕉為單位“1”,單位“1”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一樣了。第一題為單位“1”未知,用方程或除法,而第二題單位“1”已知,用乘法。遇到此類的題目,一定不能讓思路被文字牽著鼻子走,而應該緊抓問題的關鍵“1”是誰來解決問題,尋找思路。
在很多題目當中,前后文字不一樣,所產生的意思截然不同,這里也充分證明數學中邏輯思維的重要性,正所謂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只要在一個環節上出現差錯,后面再正確也無濟于事。所以在教學中強調讀題是非常重要的,字要一個一個地去看,題目要一句一句地去讀,真正做到“認真”兩字。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和學生需要付出的其實是很多的。
顧名思義,條件相同而問題不相同,平時很多的例題,學生很清楚、明白,但是等到練習時,問題稍加變化,學生出現差錯在所難免。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的審題非常重要,無論是條件還是問題,一定都要讀完、讀準,千萬不要想當然。
案例3:(1)王老師上個月領取2400元的稿費,按規定超出800元以上的按5%繳納個人所得稅,王老師上個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2)王老師上個月領取2400元的稿費,按規定超出800元以上的按5%繳納個人所得稅,王老師上個月實際獲得稿費多少元?
條件一樣,但是問題不同,很多學生在解決這樣的題目時,只知道看前面,殊不知后面的問題不同,造成錯誤。這種情況不是學生不會,而是屬于讀題不認真,因為少數學生看到前面的條件,會做了,很高興,哪知問題沒有看清楚,所以將問題稍加變化,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還是很重要的。
數字的變化也是題目變化的常見情況。在課堂上,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字都很小或很簡單,都是為了讓學生方便計算,等到練習時,數字變成其他大一點的數字或其他類型的數字,例如分數和小數,這樣計算難度一下子就上去了,需要引起我們老師和學生的注意。
案例4:(1)三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
(2)三個棱長是5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
看得出,只有一個數字的變化,即1厘米變為5厘米,很多情況下,學生會誤以為幾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正方體的棱長一定會是1厘米,因為一開始講這樣的題目時,都是以1厘米為正方體的棱長,有時出現不是1厘米的情況,學生也還是按照1厘米去做,因此出現錯誤,強化對這方面的鞏固與練習,避免出現差錯,非常必要。
數學問題重在思維的訓練,能夠將題目的思路和解題的步驟完美結合,并且舉一反三,很好地將知識進行遷移,做到升華和內化,是我們數學老師的追求目標。在教學中,由于題目條件說法的變化,對少數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這也對孩子的語文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加訓練是必要的。
案例5:(1)玩具槍的價格比玩具汽車便宜1/4,玩具槍比玩具汽車少3元,玩具汽車多少錢?
(2)玩具槍的價格比玩具汽車便宜1/4,玩具汽車比玩具槍貴3元,玩具汽車多少錢?
乍一看,第二個條件的文字不一樣,但是表達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特別是第二題的“貴3元”,反過來就和第一題的“少3元”意思一樣了,很多學生沒有這樣靈活運用的能力,也說明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差。諸如此類的說法不一樣,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一樣,語文的理解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變換題目的各個環節,也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變換,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各方面強化理解和分析,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個“變”字,將解決問題的精彩呈現在老師和學生面前。變化的是情景和題目的條件,不變的是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題的思路,變化的是題目的最后問題和數字,不變的是題目的組成部分,變化的是問題里面的一些說法,不變的是整個解題的步驟。
總體來講,無論怎樣的變化,培養學生認真審題,鍛煉孩子靈活解題的思路,是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