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志勇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通過具體地了解各學派中鋼琴家的演奏藝術特點,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各學派的音樂活動特征,從而使我們從感性和理性上全面地認知各鋼琴演奏學派的總體藝術特質。對于鋼琴演奏學派進行分類的研究方法大約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學術界把鋼琴家的演奏風格按國家或地區主要分為德奧、俄國、法國、波蘭等鋼琴演奏學派。
20世紀,德奧鋼琴演奏學派開始進入鼎盛繁榮時期,涌現出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鋼琴家,此時主要有紹爾、阿爾貝特、布索尼、費歇爾、吉澤金等著名鋼琴家,他們分別在德奧兩國或是從事鋼琴演奏,或是從事鋼琴教學,使德奧鋼琴演奏學派名家輩出、群英薈萃。該學派的鋼琴家在演奏中非常注重理性感受而不是主觀直覺,表情含蓄沉穩而不是夸張虛飾,他們以演奏巴洛克、古典、浪漫時期德奧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為主,具有一種嚴肅深沉、一絲不茍的演奏藝術風格。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施納貝爾、巴克豪斯、肯普夫、古爾達、布倫德爾等鋼琴演奏大師。
施納貝爾以其一生的輝煌譜寫了傳奇的藝術人生,在20世紀德奧鋼琴學派中,他屬于那種嚴格忠于作曲家原創精神的學者型演奏家。他在演奏風格上追求有節制和分寸感,反對過分夸張與自我表現。施納貝爾主張要嚴格按照作曲家原譜中的各種音樂表情符號來進行演奏,他認為譜面上所標記的一切符號就是音樂表達的全部內容。施納貝爾所提倡的忠于原作精神并不等于死板照搬,他認為不能把忠于原作與原封不動混淆起來,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演奏者的二度藝術創造。施納貝爾突破了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過度強調主觀情感表現的演奏理念局限,使單純追求炫技性的浪漫主義音樂表演美學觀念受到了沖擊和挑戰。
施納貝爾的一生都在為追求完美的鋼琴演奏藝術而堅持不懈地努力,他在演奏技術、審美意識和演繹作品等方面都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施納貝爾幾乎將其一生全部傾注于對德奧古典鋼琴作品的演奏實踐之中,他最擅長演奏的是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鋼琴作品,特別是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更能體現出他那種獨特的審美趣味。施納貝爾曾錄制了貝多芬的全部鋼琴奏鳴曲和鋼琴協奏曲,這些作品無論是力度控制還是樂句處理,他都做到了細節精確無比、層次起伏有致,他賦予了貝多芬鋼琴音樂更深刻的內涵。施納貝爾提倡鋼琴演奏必須嚴格忠于作曲家原作中的音樂表現符號,重視演奏德奧作曲家的鋼琴作品,強調演奏風格的樸實、自然和分寸感,完全符合了當時以德奧為中心興起的客觀主義音樂表演美學觀念,這種觀念對于當代的鋼琴演奏家有著深刻影響。
巴克豪斯在世界樂壇上享有“鍵盤獅王”之稱,他在演奏上具有典型的德奧鋼琴學派的風格特征。巴克豪斯認為在演奏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握鋼琴作品的音樂內涵。他不僅對音樂本身有很深的理解,而且還有很好的演奏技巧,他能夠以一種最直接而又最具內涵的方式把鋼琴作品的音樂內容表現出來,任何鋼琴作品在他的指尖上都能夠流光溢彩。巴克豪斯對于演奏曲目的選擇真是慎而又慎,他對待任何一首自感尚未吃透或有悖于自己演奏個性的鋼琴作品,哪怕它再偉大、再受歡迎,他也絕對不會碰它。也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世人對他的敬仰和欽佩。
巴克豪斯把自己的藝術理念定位于要嚴格恪守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并且以其扎實的演奏技巧完美地詮釋了德奧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由此他被人們稱為“古典作曲家的忠實代言人”。巴克豪斯演繹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直率純樸、感情真摯,沒有過分的矯揉造作。他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其作品中的旋律線條與伴奏織體達到了高度和諧;他演奏貝多芬的作品,其作品中的音色控制與力度對比達到了完美統一;他演奏舒伯特的作品,使作品中的抒情性與節奏感達到了完美無瑕。巴克豪斯在晚年時幾乎錄制了貝多芬的全部鋼琴作品,他的演奏技藝精湛、風格純正、氣質高雅、音色清晰,因此,他又被人們稱為“貝多芬專家”。
總之,德奧鋼琴演奏學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莫扎特的維也納演奏學派和貝多芬的動力性演奏風格,以及在此后出現的一批鋼琴演奏家。19世紀上半葉陸續有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鋼琴家,他們分別以德奧兩國的萊比錫、柏林、魏瑪、維也納等城市為中心,專門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方面的工作,逐漸形成了德奧鋼琴演奏學派的“群芳待曙”時期。當時主要有車爾尼、李斯特、塔爾貝格、德港、萊舍蒂茨基等著名鋼琴家,他們當中最有影響力的鋼琴家應該是車爾尼、李斯特、萊舍蒂茨基師徒三人。可以這樣說,李斯特和萊舍蒂茨基對德奧鋼琴演奏學派的產生與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