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琬茹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 鄭州 450099)
律動主要是根據人的個人情感有節奏地將不同的音樂內容使用肢體動作進行展現,律動可以為舞蹈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這種啟蒙作用使律動教學成為學前舞蹈教育的重點內容。對于幼兒來說,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進行律動,當幼兒對生活有初步認識的時候,一旦聽到音樂,幼兒就會跟隨節奏通過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在舞蹈教育中開展律動教學,培養幼兒的舞蹈基礎。
律動就是指有規律的運動,律動和節奏之間的關系密切,在某種角度上看來,律動也可以稱作是節奏。只要有律動現象出現,就會有節奏;只要有節奏,就可以通過律動得以體現。在舞蹈教育中,律動是最基礎的舞蹈表現。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會通過敲擊石頭來進行律動,也就是說,舞蹈是由律動演變而來,舞蹈教育的基礎就是律動教學,律動教學在舞蹈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啟蒙作用。但是就我國目前的幼兒舞蹈教育而言,很多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律動教學的重要性,編排的舞蹈不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導致幼兒舞蹈教育的重要作用得不到發揮,還對幼兒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律動教學的認識,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開展律動教學,提升幼兒舞蹈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為幼兒舞蹈學習奠定基礎。舞蹈和音樂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音樂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情緒,而舞蹈動作可以將音樂中的情緒進行詮釋和表達。在幼兒舞蹈教育中開展律動教學,可以幫助幼兒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和節奏變化,并引導幼兒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律動,以此提升幼兒感悟音樂和肢體表達的能力,從而提升幼兒的舞蹈素養,激發幼兒對舞蹈的興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第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開展律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幼兒通過聆聽音樂來表達自身的肢體動作,從而調動幼兒舞蹈學習的積極性。為了進一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會選擇幼兒喜愛的節奏明快的兒歌,使幼兒更加投入地聆聽音樂,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提升幼兒的音樂欣賞能力,讓幼兒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從而提升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幼兒的藝術修養。
第三,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在開展律動教學的過程中,幼兒會反復聆聽音樂,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肢體動作的展現。而在幼兒聆聽音樂的時候,為了深入了解音樂表達的情感,幼兒會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仔細聆聽音樂,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兒的專注力,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舞蹈教育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幼兒會通過不斷地練習來熟悉舞蹈動作,在長期的舞蹈練習中,幼兒可以磨練出頑強的意志力與忍耐力,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1]。
對于幼兒的舞蹈律動教學而言,音樂是進入舞蹈情境的基礎。在具體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幼兒聆聽律動音樂,經過長時間反復的聆聽,使幼兒對音樂的旋律以及節奏有初步的了解,從而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律動。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學做解放軍》這首歌曲,引導學生保持飽滿且堅定的情緒,為學生的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幼兒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解放軍的相關圖片或者視頻,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這首歌曲,然后教師就可以通過點頭、拍手或者踏腳等動作來引導幼兒進行律動,并讓幼兒進行即興發揮。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用于引導幼兒律動的音樂要有明快的節奏和鮮明的形象,這樣才能符合幼兒的音樂審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使幼兒主動地跟著音樂進行律動。
幼兒具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如果教師在律動教學中為幼兒播放節奏明快且旋律優美的音樂,幼兒可以即興發揮出多種肢體動作,這對幼兒的創造力培養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比如,當教師為幼兒播放《拔蘿卜》這首兒歌的時候,有些幼兒會跟著音樂做出蹦蹦跳跳的動作,并將雙手放在頭頂模仿小兔子的耳朵;有些幼兒則會邊跳邊轉動身體,就像小兔子在尋找蘿卜;有些幼兒會跟則音樂節奏不斷伸出手,就像小兔子在拔蘿卜。這些動作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創造力,教師需要加以引導和鼓勵,提升幼兒舞蹈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幼兒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從而使幼兒更加投入地進行律動,提升幼兒的創造力[2]。
音樂的第一組成要素是節奏,并不是旋律,幼兒時期使培養節奏感的最佳時期。對于幼兒來說,節奏感的培養從襁褓中就已經出現,幼兒的母親在搖晃搖籃的時候,使幼兒在穩定溫和的節奏中進入睡眠;等到幼兒學會使用肢體動作的時候,父母會引導幼兒的手進行拍手或者舉手等動作。等到幼兒來到幼兒園之后,教師需要進一步進行節奏感的訓練,引導學生通過律動進行節奏感的訓練。比如,在進行游戲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隨著自己擊鼓的節奏進行律動,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當節奏為十六分音符的時候,幼兒需要跑動;當節奏為八分音符的時候,幼兒需要快走;當節奏為四分音符的時候,幼兒需要慢走;等到鼓聲停止的時候,幼兒展示創意動作。這種節奏訓練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節奏感和肢體協調性,為舞蹈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小班律動舞蹈的編排,教師在進行律動舞蹈編排的時候,需要將小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征作為基礎。從心理角度看來;小班幼兒的年紀大都為三到四歲,不僅貪玩好動,還喜歡模仿周圍的事物,所以教師編排的律動舞蹈動作需要具備趣味性和生動性;從生理角度看來,小班幼兒的骨骼比較柔軟,柔韌性比較好,但是肌肉的彈力小,很容易出現疲勞,關節也較容易脫節,所以教師編排的律動舞蹈不應該有較高的難度,只需要簡單的肢體動作即可?;谟變旱男睦砼c生理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模仿與重復的方法進行律動舞蹈的編排。對于模仿性律動動作的編排來說,教師可以從動物、勞動與生活這三方面入手,比如,小貓和小兔子的動作、刷牙和洗臉的動作、洗衣服和做飯的動作等;對于重復性律動動作的編排來說,不僅是一個動作簡單的重復,而是要進行相應的變化,比如,蹦跳的動作,可以從前后左右四個方向進行重復。
再次,中班律動舞蹈的編排,中班律動舞蹈的編排與小班有所不同,小班的律動舞蹈通常是教師事先編排好,通過自身示范教授給小班幼兒,幼兒通過模仿進行律動訓練。但是中、大班幼兒大都四到五歲,對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更喜歡在律動中表現自己的獨有的肢體動作。因此,在進行中班律動舞蹈的編排時,教師只要進行引導即可。在實際的中班律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律動的主題,選擇形象鮮明的音樂作為律動主題,讓幼兒跟隨音樂自主做出肢體動作,教師再進行相應的引導。比如,在播放《小青蛙》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青蛙蹦跳時候的形態,在做出肢體動作的時候,嘴巴也隨之一吸一鼓,提升幼兒的創造力與節奏感[3]。
綜上所述,律動教學是舞蹈教育的基礎,可以為幼兒未來的舞蹈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需要進行重點推廣。分析可得,通過對舞蹈教育中律動教學的啟蒙作用分析可知,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與生理特征,進行科學合理的律動舞蹈編排,通過律動教學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節奏感,調動幼兒對舞蹈學習的積極性,樹立舞蹈學習的信心,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本文的探究仍舊存在不足之處,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曹靜雯.簡析律動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價值體現[J].好家長,2017,54∶21.
[2]于佳.幼兒舞蹈教育中的律動教學[J].新校園(上旬),2017,07∶191.
[3]朱暢.幼兒舞蹈教育中的律動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07)∶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