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菁 廖健太 喬 娟
(1甘肅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甘肅 蘭州 730000)
民族出版指少數民族文化圖書的出版,即采用少數民族文字或以少數民族為題材出版的文字、圖片、音像等文化載體[1]。“團結奮斗,共同繁榮”是新常態下黨和國家對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新認知和新闡述,以“宣傳新常態、弘揚主旋律、匯聚正能量、共筑中國夢”為目標的民族出版工作使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正確的輿論導向,利于民族團結與共榮、經濟發展與飛躍、社會穩定與和諧,是黨、國家和人民之福。民族出版工作的首要使命就是形成科學的思想共識和正確的政治導向,引導各族人民團結與共識,即運用各類出版物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促進族際交往、交流與交融,積極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
民族認同的核心是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達成取決于各民族間共契的價值體系和思想導向。黨和國家以及各民族出版機構高度重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地區的宣傳工作,高度重視有關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出版物在民族地區的發行工作,高度重視憲法、法律、全國黨代會和人代會的重要文件及其學習材料的民族文本與漢文文本同步出版發行工作,以此引領政治導向與凝聚社會思想。多年來各民族出版單位出版了《毛澤東選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等大批政治性、思想性強的優秀出版物,以及《一千零一夜》、《讀者》(維文)等優秀的通俗讀物和《西藏文藝》、《民族風情大觀》等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大眾讀物,在增進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的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但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動蕩頻發的局部沖突、日益加劇的全球性問題,以及國內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影響,各族人民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甚至沖突和矛盾,影響到了地區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這就需要堅定政治方向,增強思想共識,加快經濟建設,促進地區文化發展,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民族出版在整合社會力量和加強民族團結方面的積極作用,以鞏固和提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2]。據統計,多年來西藏累計出版圖書15000余種,發行達2億余冊;先后有《西藏歷史文化辭典》、《全國支援西藏》、《踏著孔繁森的足跡》等200余種圖書獲獎,對于教育藏族和各族群眾認清藏獨勢力的反動性和虛偽性,激發各族群眾愛國熱情,增進民族團結起到了良好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遺存,也是維系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其中,民族認同、民族信仰、道德傳統和價值體系是民族聚合的重要精神內核和民族生發的強大動力。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必有其獨特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長期水乳交融的結果,支撐和延續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其中,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光輝璀璨,使我們民族傲立群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有的反映村落建筑、生產技術、飲食服飾、民間歷法和醫藥醫術等物質生活內容,有的反映親屬關系、民間組織、社會交往、生活禮儀、傳統風俗和娛樂游戲等社會生活內容,有的反映宗教信仰、道德倫理、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習慣法規等精神生活內容,以及一些獨特的民間技藝,是中華文化和歷史遺風的載體、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因此,新常態下應以基金、基地的形式,發掘、搶救、整理、保護和創新少數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內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弘揚民族精神。民族出版在這一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積極推進民族語言文字的翻譯出版,實現民族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據統計,全國21個少數民族共計29種文字已作為1萬多所中小學雙語教學用語、2500多所各類掃盲班、培訓班教學用語;每年編譯出版民文教材約3500多種,總印數達1億多冊。一些處于瀕危、消失的少數民族語言,如赫哲語、鄂倫春語、裕固語等也得到了搶救和保護。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3]。”文化自信的根本是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繁榮了哲學社會科學,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民族出版以其傳承民族文化、傳播民族文明、塑造民族觀念、構建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的獨特優勢,在增進民族文化互動、凝練民族文化優秀基因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更具系統性、穩定性和跨時空的特征,傳承、交流、交融了民族文化,增進了民族間的互信與合作。藏族的唐卡、苗族的服飾、侗族的三部重聲合唱、土家族的“龍船調”、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等制作和傳播,都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交流的典例。
建國以來,各民族出版機構面向民族地區群眾普及科學知識,為傳承人類文明、傳播科技知識、推進技術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如《科學知識叢書》、《畜牧業基礎知識》、《求發展謀跨越奔小康》等書籍和光盤,《西藏科學技術史》、《西藏自治區農牧區扶貧技能培訓手冊》等民族教材,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5種文字的《中國兒童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的出版發行。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則長年工作民族地區第一線,播放科普電影、發放科普資料、推廣生產技術。新疆民族科普隊穿沙漠、走戈壁、過草原,跑遍了所有地州、縣市和鄉鎮,行程10萬公里,把科技播撒到數百萬群眾中,直接受益者200多萬人次,被各族農牧民群眾譽為“科普輕騎兵”。
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本質之一,而休閑時間的擁有及其消費質量是衡量人民幸福的指數之一。負載著消遣娛樂內容的圖書、報刊、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物,在推廣休閑娛樂與引領民族地區文化消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作為巨量信息的收集、選擇、制作和傳播的行為和過程,作為交流信息、傳播知識、表現藝術的載體和手段,作為擔負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等精神生活需要使命的民族出版工作,應適應時代的新變化、受眾的新需要,突出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和時代性,以民族圖書、報刊、音像、電子、網絡為載體,拓展時尚文化和娛樂文化的空間,在宣傳主流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塑造美好心靈的同時,解決好人們的衣、食、住、行、儀容、文化娛樂等問題[5]。
民族出版事關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全局,民族出版工作者要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為統領,牢牢把握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這一主題,充分發揮民族出版的使命和作用,促進新常態下民族出版事業持續、健康、繁榮和發展,為本民族和本地區人民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服務。
[1]王卓英.近年來民族出版研究綜述[J].編輯之友,2015(9):31.
[2][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人民網[2016-05-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4]庫里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出版業的成績、挑戰及對策[J].中國出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