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五云中心小學 朱 莉
隨著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獲得了有效的發展,較多小學數學老師都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并進行不斷的優化改進,新教學理念融入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不適宜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優化。但與此同時,新時期的數學教學也遇到了一些發展瓶頸,唯有老師對教學的過程不斷反思,才能確保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將情境教學運用到小學數學中,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利用情境帶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根源上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逐漸幫助學生理解及內化知識。不僅如此,創設情境教學方式還能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這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關鍵所在,當然也有促進學生數學素養不斷提高的重要作用。如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的相關內容時,此部分內容的學習需要讓學生理解面積計算公式,需要讓學生進行裁剪與拼圖,找出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因此,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專門抽出半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操作,讓學生在剪裁、拼圖后分析與原圖的關系。此種操作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幫助學生積極思考,還能幫助學生更加積極地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當學生掌握此種學習方法后,對于普通圖形及立體圖形的學習都可以采取此種方式,能快速突破此學習難點,對知識進行更加靈活的運用。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目的不僅在于促進對難以理解的知識的理解,更在于對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的培養與發展。因此,在采取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時,必須要合理去情境化。只有合理去情境之后,才能夠超越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真正獲得知識與技能,對知識進行有效升華,提升實際運用能力。簡言之,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步驟就是創設情境——去情境——應用。但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一般都會直接忽視去情境環節,局限了學生抽象學習思維及方法的形成,局限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情境教學法教學時,需要始終堅持科學實施原則,全面地看問題,將情境教學的最大育人優勢發揮出來。
眾所周知,數學課程來源于生活,必將運用到生活中去。數學新課程標準曾明確指出,需要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進入到生活中去發現、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生活化教學非常有益于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探究、學習及應用的欲望。生活化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將教學目標形象化、過程生活化,還需要將作業實際化。比如在學習“估算”的相關內容時,可以提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問題,如從學校走到家每天需要多長時間?坐車需要多長時間?喝瓶水需要多久?這些問題是學生經常會做的事情,所以很容易估算出來,此過程中老師只需要合理引導總結方法即可,能使學生非常清楚地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感知估算在生活中的價值所在。但較多老師也存在此種困惑:“數學課程的教學都需要從生活角度出發教學嗎?”目前教學中就存在過度生活化教學的現象,反而使生活化教學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局限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廣大小學數學老師需要對此點進行反思,明確生活化教學絕對不是濫用與多用,而是要將學生的認知沖突調動起來,讓學生產生內在學習需求,將生活化教學對學生的發展作用發揮出來。
目前小學階段學生所需要掌握的學習方式有兩種,即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發現學習無疑是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獨立進行思考、分析,最后得出正確結論的一種方式,和新課改教學理念相一致。發現問題是學生不斷掌握知識,提升學習能力及效率的重要方式。接受學習就是比較傳統的一種學習方式,不需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探究,只需要將新舊知識進行融合性學習即可。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要由于新課改倡導培養學生的發現與探究學習能力,就毫不猶豫地運用任何知識來進行培養,要明白不同教學內容需要讓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讓學習方法各司其職,發揮出最好的學習效果。
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十分必要,能將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不合理理念、思想及方法等找出來,合理改正,真正使教學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