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允
(廣州大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中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到要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減負問題再一度成為國家基礎教育所關注的熱點。無論是1995年出臺的《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還是近幾年出臺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和《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為的通知》,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一直是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素質教育改革推進的痼疾。為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與形式來尋找突破口,真正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學生作為處在關鍵發展階段的個體,學習是其最重要的任務。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對其進行教育,負擔也由此產生。一定強度的學習負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利于學生開展下一步的學習活動,而過多的學習任務、過大的學習強度和枯燥的學習要求帶來的是沉重的課業負擔,這樣只會讓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更加達不到原本的教育效果。
減負的本質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完成學習目標,增加學習樂趣。這一措施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而非僅僅針對課外作業布置與課外自由活動時間方面的要求。要真正落實減負,就需要落實素質教育,減少教師強制化、硬性化的學習指標要求,讓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會自主學習。這樣不僅能做到學生減負,教師也能減負,形成一個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態。同時必須明確的是減負并不是純粹地減少學生學習內容,增加學生自主時間。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減負只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耽誤學生的學習進程,這是對減負的誤解。減負一定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讓學生在符合人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高,體驗學習的樂趣。
課業負擔過重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到快樂,并產生厭惡情緒。歸根到底就是教師為追求教育指標的達成,忽視學生的正常發展規律,在課堂教學與作業布置上存在認識偏差,認為只要加強課堂講授和相關練習訓練就能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這樣只會讓師生雙方都加重負擔,不但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加談不上好的教學生成。所以減負的實現關鍵在于增效,學習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可以不需要題海戰術和“一言堂”灌輸,采用高效的載體,優化教學與學習方式,同樣可以讓學生在“小而精”的任務學習過程中獲取目標知識與樂趣。要真正實現增效提趣,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形式給我們提供了突破口。
微課程,即微型課程,是新時代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新興事物,是傳統教育形式的補充。微課提出者胡鐵生認為,微課以“微視頻”為核心,包括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微點評”等支持性和擴展性資源,從而形成一個半結構化、網頁化、開放性、情景化的資源動態生成與交互教學應用環境。著名學者張一春認為,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過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雖然不同的學者對微課教學提出了不同的闡述,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出其中一些共同點。即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程具有形式創新,教學時間短小,教學內容精煉突出,載體形式多樣等特點,能夠突破傳統教育教學上的一些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沉重低效的教學方式,從而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供可能性。
學生的課業負擔來源于學習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過重的課業負擔必定是各個階段任務組成的整體綜合作用于學生形成的。要通過微課程試圖解決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也就應該針對學生學習的每個過程進行設計,其中可以包括課前微課設計、課堂微課設計以及課后微課設計。
課前微課設計主要是通過不同微課載體形式的有機結合,如圖片、視頻等生動地展現所要學習內容所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并做出相關的路徑指引,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向。課堂微課設計應該針對之前傳統課堂枯燥的教學講授方式進行改革,通過微課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去。課后微課設計主要是作業的設計,課后作業難度大、數量多、趣味性低是課業負擔的主要原因,課后作業取得的成效低,反過來又影響到學生往后的學習狀態。微課程與作業相結合,優化作業的呈現方式,用一種更加高效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今天所學知識內容,學生花費更少的時間就能達到鞏固的效果。
綜上所述,課業負擔作為一個基礎教育長期難以有效解決的問題,可以基于現時代的技術與理念,變革傳統學習過程中的方式和手段,迎合學生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