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鑫
(廣東花城工商技工學校,廣東 廣州 510850)
對于廣東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來講,主要是在文化積聚的條件下逐漸形成的一種音樂風格,在其發展過程中,吸取了傳統音樂文化優勢,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表現形式與風格特點,使得地區文化內涵可通過音樂作品傳達出來。為了加深對廣東音樂的認識,則需要加大對其中美學元素的鑒賞,進而感受廣東音樂內在藝術價值。
廣東音樂文化在其發展階段,實現了中原文化在音樂藝術體系中的引進,促使廣東音樂文化融入了中原優質文化,在研究廣東音樂美學元素時,應注重對其中中原文化美學特征的探析,從而保證對廣東音樂藝術價值有全面把握。中原文化核心便是禮樂文化,音樂占文化系統較大比重。由于中原文化向嶺南地區的引進,促使廣東音樂包含較多中原音樂美學要素,例如《小桃紅》、《漢宮秋月》等曲目便是由中原樂曲演變為廣東音樂的,具備較強觀賞性。而外省戲曲音樂及江南小曲的引進,同樣為廣東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隨著昆腔、梆子、漢劇等多種劇種流傳至廣東地區,使得廣東音樂在外來文化沖擊下,實現了自身藝術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并且結合不同種類音樂藝術的優勢,能發展出廣東音樂特有的美學特征。
在對廣東音樂形成規律進行分析時,可發現其主要是在開放性的吸取外來文化及民間音樂藝術中有益成分,并不斷充實下得到的,其發展過程包括萌芽期、發展期以及成熟期等,實際欣賞音樂作品時,能體驗到其具有音色明亮、旋律流暢等特點,具有較高賞析價值。從美學特征角度出發對廣東音樂進行研究時,能明顯感受到音樂整體呈現出的特征:一是從情感方面著手,廣東音樂更多體現出現實性,主要是由于音樂作品大多是通過實際生活創作得到的,能借助音樂來將廣東人民對生活的感悟體現出來[1]。從這一文化特點來講,廣東音樂承接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文脈,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廣東音樂文化主要情感特點。并且這一獨特的情感表達,促使廣東音樂美學特征明顯,可圍繞作品情感來向人們展現作品內容,并做到美學元素與內在情感的充分結合,向受眾提供優質感官體驗。從情感角度出發進行廣東音樂美學元素的賞析,能從音樂作品創作背景以及歌詞內容等方面,感受廣東音樂中的美學元素,可在將作品與人民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后,豐富作品內容,并提高其藝術價值。
另外,還可從音樂形式角度出發,具體分析廣東音樂美學特征。廣東音樂主要在東南地區不斷發展,不受政治及經濟因素的影響,逐步形成風格鮮明的藝術形式。相較于中原地區的音樂文化來講,在藝術表達上廣東音樂更傾向于對細微生活及情緒碎片進行音樂創作與吟唱,體現出悲憫情懷,不同與中原文化的厚重感。在藝術表達形式上,廣東音樂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具備的明亮的文化特色上,是這一音樂文化美學特征的主要體現,在賞析廣東音樂文化時,要對其藝術形式有充分了解,從而為廣東音樂發展奠定基礎。以往的廣東音樂主要呈現出平穩中和的藝術內涵,大多數音樂作品是活潑和流暢的,在節奏上變化規律較單一,并且音符松散。而在其逐漸朝著高品質方向發展的情況下,廣東音樂在風格和旋律等方面都體現出獨特性,并且發展趨于成熟,目前廣東音樂文化具有的流暢、明亮的美學特征,可一定程度表征廣東人民樂觀的性情,進而從音樂美學元素層面著手,實現廣西音樂在情感表達及形式呈現上與廣東人民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促進這類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
在廣東音樂形成過程中,曲式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首先是引子的添加,從而引導樂曲繼續向下開展,主要由簡短的樂句組成。例如,《賽龍奪錦》中的引子便具備上述特點,還有《春曉》等曲目同樣具備上述特點。其次是趨板的應用,該結構常用于樂曲的結束階段,整體節奏以緩慢為主,如《雙星恨》等。再次是串曲形式的應用,主要是將兩首或兩首以上的粵曲小調融合在一起,提升作品的豐富程度。另外,在回文式的應用上,主要是將原樂曲依次倒置,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樂曲旋律,如《梳妝臺》等。最后是多段式的應用,該種形式主要是將兩段或者以上的樂段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新的曲調題材和結構形式,增加了樂曲的豐富性,如《平湖秋月》等。
綜上所述,在社會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文化傳統并被傳承下來,對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來說,應在保留傳統文化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內容的不斷豐富,為藝術發展注入活力。廣東音樂經過了長時間發展,已經添加了大量新內容及典范,在吸收與融合其余文化的條件下,促使其自身呈現出較大發展潛力。通過對廣東音樂中的美學元素進行賞析,可進一步為該藝術形式發展提供有效途徑,是提高廣東音樂文化傳承價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