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定位于基礎教育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一目標決定了揚琴伴奏課程的意義與方向,揚琴伴奏課程的開展可以讓揚琴專業在高職院校更均衡的發展,揚琴伴奏課程可以培養出技術應用能力更好的人才,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與音樂學院不同,高職院校更多是培養適應群眾文化市場需求的有較高音樂職業技能的人才,在畢業后可以盡快就業并勝任工作,這是揚琴伴奏課程的初衷,為了實現對社會藝術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必須盡快在高職院校揚琴演奏專業開展揚琴伴奏課程,全面培養職業化藝術人才。
在揚琴演奏領域揚琴伴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高職院校中揚琴教學中卻是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大多數人認為揚琴學生可以演奏好獨奏曲目,給其他樂器伴奏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并不是這樣,揚琴伴奏需要學生具備更多的實踐能力。隨著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要求增高,伴奏實踐能力成為非常必要的綜合素質,有無伴奏合奏能力已經成為就業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準繩之一。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高職院校軟件和硬件設施的逐漸完善,高職院校更應該加快理論和實踐結合,完善揚琴伴奏課程研究和實踐。對揚琴伴奏課程在高職更應該加快理論和實踐結合,完善揚琴伴奏課程研究和實踐。對揚琴伴奏課程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的研究,發現高職院校揚琴伴奏課程還處在摸索階段,藝術類本科院校發展的較為完善,高等職業院校剛剛開始嘗試,并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高職揚琴教師深知揚琴伴奏教學對揚琴專業的教學實踐有著積極深遠的作用,認為揚琴伴奏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應用和普及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可以在理論基礎上更加充實,作為教育工作者非常迫切的希望揚琴伴奏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開展得到重視,將構想付諸與實踐。高等職業院校揚琴伴奏課程的理論研究意義是從揚琴伴奏的歷史發展中可以清晰看出揚琴伴奏是揚琴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研究揚琴發展的歷史探究揚琴伴奏的起源,為揚琴伴奏在高職實踐教學中的開展做好理論基礎。從揚琴在明末清初流傳至中國開始,揚琴伴奏就一直伴隨這這個樂器的成長和蛻變,揚琴傳入中國的時間大概是明代萬歷八年(1580年)由商人或傳道士攜入中國,一直依附于民間說唱藝術的伴奏。在清朝時期書籍記載中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揚琴的流傳廣泛,但普遍用于說唱藝術的伴奏,清代后期宮廷音樂日漸衰落,民間樂器興起,揚琴被吸收到地方民間樂種的多樣演奏形式中,隨著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的興起與增多,揚琴被廣泛用做說唱,戲曲的伴奏。清末民初,廣東音樂和江南絲竹的興起,揚琴還是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從揚琴發展的歷史中可以清晰看出揚琴伴奏是揚琴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揚琴伴奏歷史的研究為高校揚琴伴奏課程的構想打下了堅實理論基礎。
理論需要和實踐相結合才能讓揚琴伴奏課更科學的發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需要研究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教學方法,學習內容,教材建設。通過研究教學中的內容及方法,改善揚琴伴奏課程中的問題,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合理的開展教學實踐。
1.教學方法
在揚琴伴奏課程的實踐中發現改變教學方法,由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向注重學生個性化的模式轉變。在教學的內容上發現教師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課程的初級階段改編一些學生喜歡的優秀流行樂曲在小組課上分聲部演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鼓勵學生即興伴奏,引導學生盡快走進揚琴伴奏課程的大門,揚琴伴奏課程也可以豐富授課形式,增加集體授課,小組授課等形式,讓學生在互相交流學習中成長。
2.學習內容
伴奏課需要學習的內容比較豐富,要在短時間內提高揚琴學生的伴奏能力才能更好的把伴奏課開展下去。首先在課程中需要揚琴伴奏課教師教授給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學生要有深厚的基本功演奏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對伴奏樂譜快速識譜,完成演奏。其次揚琴伴奏課學生還需要在課程學習內容中學習即興演奏,以及對樂曲的創作能力,在伴奏的主奏樂器沒有伴奏譜時,即興創作伴奏譜。學生還需要對伴奏的主奏樂器音色特點有所了解,在伴奏時可以把技巧和音域的表現方法與主奏樂器更好的結合起來。最后就是在課程中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
3.教材建設
教材是揚琴伴奏課程開展教學的保障,伴奏課教材是教學的重點,目前揚琴伴奏課程的教材還是非常少的,沒有很系統的教材,在課程建設中教材是重中之重,應該制定針對性比較強的教材,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還是在用一些專業本科院校的教材,但實際上高等藝術職業學院與專業院校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在選擇揚琴伴奏教材時如何因材施教,將伴奏教材編寫的更加詳細使用,需要大量整理揚琴伴奏教材來完善實踐教學。
綜上所述,揚琴伴奏在高職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可以在高職院校將揚琴伴奏課程與揚琴演奏課程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創建良好的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高職院校揚琴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