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
(山西省臨汾市教育局教研室,山西 臨汾 041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人才需求的進步,學生基礎教育中對于學生的自身素質素養培養越來越重視,教育理念與觀念也隨之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相關部門適時的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顏這一觀念。從作用來看,這一觀念很好的解答了“教育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樣一個關鍵性問題,為任課教師的教育指明了明確方向,并且其在學生的終生學習發展中持續不斷的發揮著其整合作用,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具備系統性并且能夠充分在實踐中進行整合;從概念上來看,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自身接受教育時,逐漸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樣的品格與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世界觀、價值觀等多方面素質需求的結合體;從性質與狀態上來看,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發展性,是促進個體終身學習與進步的保障。對于受教育的學生而言核心素養則是自身知識、技能、世界觀、價值觀等學生自身素質的綜合體現,其在學生的學習工作中具備終生發展性,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具備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促進了學生以更為良好的狀態融入社會,并反過來以這樣健全的素質素養狀態產生優秀個體促進社會進步。
概括的來說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大致分為三方面:
一是培養受教育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感知。在相關資料中,對于審美感知的定義為“審美感知是對事物形式特征的整體把握,是將雜亂無章的對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結構完形。”而其落實到音樂學科教育上,便明確指向了對于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方針性要求,即將受教育學生對于音樂的不成體系的自我理解加以整理與補充,使其在整體上對于音樂擁有成體系的整體性認知。這樣的音樂審美感知在音樂教育實踐中需要大量的音樂知識灌輸以及系統科學的音樂能力練習來對學生的自身音樂審美認知形成系統性整合。
二是培養受教育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這在學生的音樂教育目的中占據了極大的分量,且是受教育學生自身音樂素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概括來講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包括演唱、器樂演奏、戲曲表演等等,這樣的藝術表現能力在學生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反映著學生的自身藝術素養,并通過種類多樣的藝術表現方式持續性的整合著學生自身對于音樂學科的審美感知。
三是受教學生對于現有音樂文化應當具備自身理解。同優秀文章一樣,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樣不會是是單獨存在的,在世間流傳的經典樂曲必定同時代脈動緊緊相連,其不再是單薄的音符,在其中包含的是厚重的歷史以及世代傳承的文化。對于音樂文化的理解而言,其包含了對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征的認知以及對音樂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的理解。
既然當下的音樂教育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具備嚴格的要求,那么我們的音樂教育便應當從核心素養出發,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方案。
首先是學生的審美感知與藝術表現能力的有效培養,審美感知是對于音樂教育的要求,想要達成教育目標則必須在教育實踐中具備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法,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過程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審美感知能力也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而這一切的著手點便落在了如何能夠使學生擁有藝術表現的欲望。俗話說的好“興趣是一切行動的原動力”,因而對于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首先應當注重對于音樂興趣的培養上。而在這方面音樂教學其實是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巨大優勢的,因為學生對于事物產生興趣通常建立在對事物的熟悉上,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接觸到的音樂可謂是數不勝數,這便為我們的音樂教育興趣培養打下了極其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應當了解到,學生自身的實踐對于學生藝術表現能力培養同樣有著極大的好處,因而,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音樂樂器種類繁多的優勢,在音樂課堂中將種類繁多的樂器發放到學生的手中,在經過初步培訓后,鼓勵學生對教師所演奏的樂曲進行配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學生實踐作用。如此做法正可謂一箭雙雕,即培養了學生對于音樂學科的藝術表現能力,也充分的利用了這樣的器樂實踐培養了學生對于音樂學科的興趣,真正從根源上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到了音樂學科教育之中。
而在學生音樂情感與音樂文化的理解培養上,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便應當慎重一些,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于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教學。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樂曲結合著一些富有歷史氣息與人文氣息的古典樂曲以供學生欣賞以及自身教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