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圣娟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影視資源是集聽覺與視覺綜合觀賞于一身的資源,將其運用到中國音樂史教學之中,具有形象化、視野大以及現實性等方面的優勢,其不僅能夠直觀對各項教學信息進行直觀呈現,保證教學多感官體驗,同時還能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局限,可以帶領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入手,更加全面的對中國音樂史進行了解與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保證整體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對影視資源運用方式進行研究,極有必要。
學習興趣是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動力,以往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卻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師生間互動較少以及學生學習過于被動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學習意愿并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課堂教學質量也隨之受到了直接影響。鑒于此,老師可通過運用影視資源構建相應教學情境的方式,高質量完成新課導入任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在對音樂史事實進行充分研究與了解的基礎上,按照新課內容,做好相應情境構建[1]。一般會通過播放事件相關圖片以及影視資料的方式,通過視覺以及聽覺的刺激,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帶動,以在保證學生主體意識的基礎上,做好新課內容導入,確保學生可以在理想的氛圍中,完成對各項知識信息的接收,進而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由于現代教育極為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強調要對學生研究能力以及其他方面能力進行培養,所以在進行中國音樂史教學時,老師也要做好影視資源開發,以為基礎性研究學習開展奠定良好基礎,而這也是開展學生探究性、自主性學習的關鍵[2]。
在具體進行研究學習時,老師首先要按照課程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科學研究情境與基本要求,并請學生按照自身喜歡與能力,對相應研究課題進行挑選,并與其他同學一起,展開相應專題研究;其次老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對影視資源進行收集與分析,并能夠做好相關音樂史知識點梳理,能夠在科學過程中,將已學知識帶入到其中,以完成各項研究任務;最后老師應帶領學生對研究進行總結,要針對每組學生研究結果進行點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與精神,且能夠對各項研究方式進行掌握,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以讓學生在思辨與體驗中成長。
傳統教學模式在重難點教學方面存在著一定弊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以及時間,很容易會使學生產生疲勞感以及厭煩感。但在對影視資源使用后,老師可以借助影視資源優勢,將抽象、繁雜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直觀、具體,以實現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標。
現代教育極為注重對人的培養,強調要改變傳統應試教育模式,要向素質教育方向進行轉變,而影視資源的運用,能夠有效帶動音樂史素質教育轉型,能夠改變以往課堂教學過于被動的問題,可通過多感官刺激完成對信息的傳遞,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信息傳播效果,可以將學生主觀能動性完全調動起來,以達到預期課程教學目標。
例如在對唐朝音樂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由于年代差距,學生很難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理解,此時筆者通過播放《唐明皇》以及《武則天》等大量影視資料,讓學生對如意娘舞、劍器舞以及清平調舞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更加便于學生對知識難點進行理解,能夠讓學生在較為輕松的氛圍內,完成一系列知識學習任務,進而獲得較為理想的教學結果。
通過對中國音樂史教學內容的研究發現,音樂史有著一定的發展規律,各音樂史事件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通過對這些規律的研究,能夠對事件本質以及構成體系等內容進行明確,能夠對學生學習起到良好助力[3]。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做好事件關系連接,要運用影視資源對中國音樂史場景進行再現,以讓學生在觀賞過程中完成對各項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進行“學堂樂歌”相關知識點教學時,老師可通過播放《城南舊事》影視片段,以較為直觀的方式,對學堂樂歌時期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展示,且可通過主題歌《送別》,引入李叔同人物介紹,能夠讓學生對學堂樂歌代表人物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老師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對其音樂史事件分析、點評能力進行培養,保證學生學習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得到切實提升,以達到良好的思維邏輯能力培養效果。
通過本文對中國音樂史教學相關內容的論述,使我們對影視資源在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各教育同仁應認識到影視資源所具有的教學價值,要按照中國音樂史課程教學特點,將影視資源合理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以便通過構建學習情境以及其他手段,將影視資源所具有的教學價值充分運用到音樂史教學中,從而形成理想化課程教學模式,保證學生能夠對中國音樂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