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蘇埠鎮八一希望小學 何 菊
小學數學作為學生與數學接觸的初級階段,其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對數學知識點難以理解透徹,傳統教學模式使數學教學較為單一和枯燥,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步伐學習,無法深入了解數學的魅力,對數學產生了很強的抗拒心理,偏執地認為數學學科的本身就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打破傳統數學教學的瓶頸,通過信息技術制作和播放有關教材內容的知識點,刺激學生的感官意識,利用多媒體中不同的手段,激發學生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運用多媒體中圖象、聲音等元素,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集中學生注意力,以此優化教學內容,加快教學節奏,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數學情感和數學素養。
數學的思維并非一味套用公式、代入演算等機械式思維,小學生認知能力差,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學生數學思維模糊,對數學知識把握不準確,從而出現思維惰性,思維惰性又表現在機械式的思維模式,久而久之,機械式思維掌控了小學生的思考方式,其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也會有所局限。所以,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是關鍵點,教師應增強數學教學變化性,引導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要開展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以不同的思維方面面對問題,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煉分解,教師要精心設計,利用多媒體不同的功能反饋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優化教學目標,攻克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軸對稱和平移》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案例制成了動畫的方式,并加上了音樂色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直觀地了解軸對稱的概念和定義。筆者將海綿寶寶代入了多媒體課堂中,隨著多媒體的演練,海綿寶寶身體對折和分解,并配上海綿寶寶的講解,數學便會很直觀和形象地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列舉了多張軸對稱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和指出其中軸對稱的圖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快速掌握軸對稱的重點,提升教學質量。
傳統教學中教師需要備課、講解和概括,教學節奏緩慢,每節課的教學效率低,學生的知解能力也變差,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使教師教學中刪除一些煩瑣的過程,傳統數學課堂籠統的知識概念少,教學難度較高,即使教師反復強調和訓練,教學效率依舊緩慢,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數學教材中涉及的不同知識點進行總結和編排,以框架式結構方式教學,學生很直觀地了解本章要講解的知識點和重點,讓學生根據教學結構的劃分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線與角》教學中,筆者將這一章節的知識點進行了編排:《線與角》一章中分為6個小節,筆者以小節為模塊,在教學其中一小節時,筆者將其中重要的定義和公式列成了框架式架構,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定義結合教材推理出其他的結論,以直線相交為例: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兩條直線就互相垂直,然后讓根據教材內容和多媒體的演示對框架中的定義和理論進行了不同的驗證,證實了其中的推理關系,這種方式加快了教學節奏,深化了教學質量和效率。
數學是一門集推理、求證、邏輯于一身的藝術學科,數學從錯綜復雜的事物中,借助抽象的符號體系發展又通過邏輯推理的嚴格證明才能推出結論,數學的廣泛性顯而易見,幾乎在每一科學科中都被運用,無論是古詩的工整押韻還是空間設計的對稱均衡,都是數學美的見證,數學不同于藝術的色彩美、線條美等藝術形式美感,它是自成一派的內部結構美、和諧美,它的美存在于現實又存在于想象之中。數學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將教材之外的數學知識代入其中,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維,拓展物理知識的作用。
例如:教學《圓》章節時,筆者將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代入了課堂,筆者將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籠統的概括和分析:在中國“圓”的概念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劉徽運用“割圓術”求得π的近似值為3.1416,而到南朝之后祖沖之利用劉徽的“割圓術”,把π值算到了后七位3.1415926,并且用分數代替了π,極大地簡化了計算,這種思想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可見從古至今,我國數學的發展歷史也是極為先進,運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上選取了適合學生理解的知識點,將學生帶入了數學世界中,讓學生領略不同的數學歷史。
綜上所述:多媒體的應用是教學發展的趨勢,也是教學的潮流,它為數學教學帶來無限生機,是促進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所以,落實多媒體教學至關重要。
[1]徐博.淺談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電子制作,2014(24):174-175.
[2]張海山.淺析多媒體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3(A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