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慧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河北 宣化 075100)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各類用人單位對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人才需求持續猛增,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各類、各層次院校蜂擁開設了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組織開展了相關美術類課程的教學。在短時間內,這些院校的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高職院校,在短時間內籌建設置了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實施了課程教學。然而,在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共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教育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
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招生總體規模多年持續增加,一方面,這讓更多的適齡青年有機會接受更好的就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掌握一技之長,更好的就業;另一方面,這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的輸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助推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與騰飛。然而,隨著高校持續擴招,高校的招生錄取率也隨之逐年提高,受我國現有招生考試制度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的生源素質結構受到很大影響。學生和家長對于專業的理解與認識相對較少,學生對于專業的選報和修讀存在一定的未知與盲目性。這就使得學生對于專業的理解與興趣都是從進入高職院校后慢慢開始的。尤其是像高職院校就業前景較好的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學生選報修讀人數較多,但學生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與專業學習的基礎與條件等認識不足。這類專業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學生應對美術具有一定興趣等,然而,很多學生進入學校后,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角色轉換、進入狀態,整個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學組織較為困難。
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具有主導地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廣大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多元,他們更加有血有肉,思想更加開放、思維更加獨立。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已經很難適應這些變化,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自然就很難得到保障。尤其是像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本身就要特別強調對于學生個性、個體的思維與創意的理解尊重,然而傳統的千篇一律與僵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想法與創新思維。
前面提到了,由于種種原因,設置了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對于專業學生學情吃不透,影響了專業人才培養與課程教育教學組織。實際上設置了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對于專業學生學情吃不透,根源是對于市場需求吃不準。因為對市場需求吃不準,所以對于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規格就會很難科學理性把握。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與規格把握不準,就會導致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只能照搬其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大家看上去都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專業人才,而實際上,學生的專業化素養并不突出。
高職院校必須要開放辦學,深入行業企業基層一線,準確把握市場的需求與變化。尤其是像高職院校就業前景較好的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雖然市場需求量很大,人才缺口很大,但這類專業人才培養有其特殊規律。根據專業學生整體文化課成績偏低與美術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補齊短板,循序漸進的組織實施專業課程教學。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發現、鼓勵、培養、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引導學生基于興趣學習專業。
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其專業課程教學有其自身規律與特殊性,教師在組織實施相關美術類課程教學時,一方面,要努力營造安靜、輕松、自由的學習與創造空間,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與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好課上和課下兩個平臺,及時與專業學生溝通聯系,及時對學生在美術類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解答。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充分尊重其個性、興趣的一個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自身專業學習與藝術創造的主體、主人,絕不能照本宣科,照貓畫虎,人云亦云。唯有如此,高職院校文化創意與藝術設計為主的美術類相關專業的美術類課程教學組織實施才能夠更好地支撐專業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助力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家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體系構建初探.美術教育研究,2014.
[2]邵璐.藝術類專業“項目引入式”課程體系創新實踐研究.當代藝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