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舒
本文在指導渾河兩岸綜合提升改造的總體規劃工作實踐中提煉規劃設計經驗,著重從沈陽渾河兩岸景觀要素建設現狀、要素提升策略以及提升措施等方面探討了城市內河兩岸各項景觀要素的改造提升與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以期從設計實踐層面為相關同類規劃設計與研究工作提供技術參考。
渾河發源于撫順市長白山支脈,流經撫順、沈陽等十一個市、縣(區),經營口入渤海,全長約415公里。沈陽市域段全長172.6公里,市區防洪控制段全長57公里,流經棋盤山、渾南(東陵)、沈河、和平、鐵西、于洪、蘇家屯七個區級管轄區。渾河城區段從2002年開始逐步改造建設,目前已基本實現了“水清、岸綠、路通”。灘地已實施綠化面積1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段按公園標準建設,兩側以綠化建設為主。
隨著渾河水體保護與兩岸植被綠化的全線實施,渾河形成了雄渾、大氣的北方景觀特色。基本完成下伯官至西三環段內的綠化種植和全線生態護岸的改造工程,為建設生態之河奠定了基礎。但渾河沿線總體缺少植物景觀設計,樹種單一,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大面積的密集種植,濱水景觀被封閉,未向城市敞開、滲透。
沿岸形成六大亮點公園景觀區域,分別為鳥島公園、五里河公園、沈水灣公園、羅士圈公園、奧運體育公園、長白島森林公園。但公園內服務設施匱乏,缺少休閑、文化、餐飲娛樂等相關設施,人的參與性差,沒有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
(1)堤岸景觀資源:其中北岸(西三環至東三環段)已建成300年標準的防洪堤,南岸(長大鐵路至王家灣壩段)已建成100年標準的防洪堤。南北兩側主要以自然護岸為主,占91.5%,局部為剛性護岸,占8.5%。堤岸設施慢行步道有待加強,同時缺少公廁、小賣部、座椅、垃圾桶、指示牌等相關服務設施。
(2)閘壩景觀資源:渾河水面上建成的攔水構筑物為一閘五壩,從上游至下游分別是下伯官攔河壩、干河子(渾北)攔河壩、王家灣橡膠壩、渾南攔河壩、砂山橡膠壩、渾河閘,形成五段梯級連續水面。閘壩景觀應與周圍景觀取得協調,缺少必要的觀景臺或活動空間。
(1)道路景觀設施:南北灘地各有一條6米濱水路,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混行。南北進出通道不足:北岸有13處機動車與行人共用通道,南岸11處;此外北岸還有9處行人進出口,南岸5處。灘地公園停車位缺乏:目前北岸路外停車場有9處,南岸5處;沿線占路停車較為普遍。
(2)橋梁景觀設施:現狀已經建成云龍湖橋、南陽湖橋、長大鐵路橋、勝利橋、工農橋、三好橋青年橋等10余座跨河大橋,有一定建設基礎且各具景觀特色。
(3)碼頭景觀設施:現狀碼頭有砂山碼頭、沈水灣碼頭、五里河碼頭、富民橋碼頭等碼頭設施,但為市民公共開放的碼頭較少。
挖掘并加強渾河現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形成特色生態景觀。將現狀挖沙與自然形成的沙洲、島嶼、濕地等景觀作為渾河特有的符號要素加以強化,使其成為渾河的洲鏈、島鏈與濕地鏈,增加渾河的生態性、景觀性、整體性。
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活動相結合,增加人的參與性。依據碼頭的位置、功能分區、景觀節點的布置、人流分布的強度及景觀節奏的控制來設置親水平臺,增加游人親水性和豐富岸線的層次,實現人、水、岸的互動。針對不同區段灘地使用性質及護岸特征,提出幾種親水平臺的模式及意向。
通過綠化、公共空間、道路、公園、水系等設施要素的完善,增強景觀的多元性與設施服務力的提升,并與城市融為一體。構建以渾河為中心,極具生態特色的“魚骨狀”城市公共空間體系。
對現狀坑塘、濕地、沙洲進行充分利用,串聯形成渾河大尺度水體景觀。依托渾河實現全線通航與營造水景觀、水上活動的基礎;南北兩岸是植被生態修復的重要場所和生態景觀帶。規劃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景觀異質性,促進自然物能循環,以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對原有地形地貌,如沙坑、沙洲等進行生態恢復,在不破壞原有生物種群生存習性的前提下,恢復自然的生態群落,并形成特色島鏈。在灘地較寬、植被良好的地段種植根莖類、漿果類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營造動植物的生態保護區。
結合渾河兩岸的用地情況與景觀分區特點,圍繞通航碼頭,為市民及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的室外活動場所,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需求。健身運動場應分散布置,不允許有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穿越運動場地。休息區宜種植遮陽喬木,并設置適量的座椅。休閑廣場應設于人流集散地,形式宜結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風格考慮。親水平臺依據碼頭的位置、功能分區、景觀節點的布置、人流分布的強度及景觀節奏的控制來設置親水平臺,分別采用濱水廣場、木平臺、臺階等方式增加游人親水性和豐富岸線的層次,實現人、水、岸的互動,提供多樣的親水空間,避免平直岸線的單調感。兒童游戲場應該在景觀綠地中劃出固定的區域,一般均為開敞式。游樂場地必須陽光充足,空氣清潔,能避開強風的襲擾。周圍不宜種植遮擋視線的樹木,保持較好的可通視性,便于成人對兒童進行目光監護。
完善現狀較好的生態護岸,以現狀自然護岸為基礎,在現狀較好的條件基礎上,結合人流分布強度、景觀節點設置、地勢高差等內容進行設計,并要考慮為水中生物生存及水陸的生物交換提供適宜的條件。在渾河城市核心段增加鋼性護岸,結合鋼性護岸設置濱水廣場與濱河大道,滿足人們集會、活動與親水的需要。對現狀景觀效果與功能性較差的鋼性護岸進行改造,可將其改造為自然護岸。
建設定位準確、需求合理、功能清晰的多層次、分區域、多模式滿足大眾交通需求的綜合交通系統。打造行人優先親水、人車分流、機非分離、連續貫通、以人為本的道路系統。渾河灘地內規劃有大堤路--二環路、北岸灘地疏散路、濱水旅游路、南岸濱水旅游路、南岸濱堤路共五條東西向道路。增加進出口、提高灘地可達性,構筑便捷、安全、易達的灘地內外銜接系統;建設形式多樣、布局均勻、滿足多種需求、綠色生態的停車系統;停車場全部是地面停車場形式,主要有兩種空間分布狀態:林間生態停車場、跨河橋下停車場;小車泊位沿渾河兩岸景觀節點周圍均勻分布;在重要節點設置旅游巴士等大型車專用停車場,形成外部便捷可達、換乘方便,內部舒適、環保的公共交通系統;在濱水旅游路上設立連續的灘地觀光旅游線路,在主要景觀節點處設置站點,在線路首末站設置專用停車場;增加經停灘地的公交線路,在灘地內設置首末站的線路增加發車班次。
打造渾河標志性構筑物,從豎向上打破平直單調的景觀效果,豐富渾河天際線的層次。例如“摩天輪”、“觀光塔”等標志構筑物,既有景觀性又有功能性,使其成為可看、可用、可體驗的標志性城市景觀。結合每段功能區的景觀特色要求,營造雕塑與小品景觀序列,并在冬季增加冰雕、雪雕等藝術品,與周圍環境共同塑造出一個完整的視覺形象,增加渾河的藝韻、靈韻與神韻。
渾河是沈陽城市發展的重要城市內河,其兩岸的景觀品質集中代表著沈陽的城市建設形象,探討對渾河景觀要素提升的策略與措施,是完成渾河由城市內河向生態內河飛躍的重要議題。通過各類景觀設施要素的提升,必將使渾河成為沈陽市民更加熱愛的母親河與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