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營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目的論認為任何行為都具有目的,教學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活動,與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教學亦有目的。在高校教學中,思想政治課的開設是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決定教學過程的根本原則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目的,即“目的決定方法”。這種目的有三種解釋:1)高校教師的基本目的;2)學生的學習目的;3)特定教學策略或手段要達到的目的。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為目的;學生通過思政課的熏陶以便提高完善自己的思想認識,拿到學分,順利畢業;近年來,各高校采用翻轉課堂和微課等的教學模式教授思政課亦是增強師生間互動,激發學生興趣,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雖然高校教師和學生對思政課抱著不同的目的,但最終都是為了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校思政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要完成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態度。
現在,由于新媒體網絡的蓬勃發展,“98,99后”的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量大,面廣,但信息判斷力和鑒別力弱,特別容易上當受騙。在思想上,更加前衛活躍;在心靈上,也較脆弱、敏感;在價值取向上,偏重自我和功利化,團隊合作意識缺乏。
根據高校思政課的教育目的及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各高校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滿足大學生思想價值取向的方法。在科學引導大學生思想方向和心理動態時上,高??陕撓殿l繁出現的因各種學習壓力、情感壓力、家庭變故導致的心情抑郁、自殺跳樓現象,建立學生對生命的認同和尊重,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和自信心,形成正確堅定的人生觀。
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以向大學生進行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以不斷創新提升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引導大學生身心健康地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98,99后”的學生大多都追求個性,不喜歡循規蹈矩,并且勇于表達自我。因此要求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張揚的個性。其次要與時俱進,跟上學生的步伐。在思想上不能以固有的知識和經驗教育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堅持學習,各專業的知識都涉獵一些,以便在教授指導不同專業學生的思政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破除思維定勢,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優化知識結構的目標,也可以自己豐富的知識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師也應該要向學生虛心請教,拒絕權威主義,讓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中去發現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并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便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思政課教師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幽默感。教師高尚的道德、淵博的學識、儒雅的氣質對學生的道德升華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的幽默、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上也會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適當將影視作品、相聲小品、網絡流行語等幽默語言引入思政課堂,有助于將枯燥無聊的課堂變得活潑有趣。教師用網絡流行語給課堂加料會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是學習思政教育的主體力量。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對社會及國家的政治思想及覺悟為目的、以提高自身的內涵與修養為目的、同時也以順利通過期末考試拿到學分為目的。
思政課是教育指導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學科,理論性較強,但“98,99后”的學生自主獨立意識強烈,對說教容易形成反感,對思政理論不自覺的隔離。因此,學生對很多抽象的理論似懂非懂,無法真正領悟其真諦,以致考試時思路空白,無從下手。為避免這樣的困境,大學生應該對這些晦澀的理論重點理解、消化吸收。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貼近校園生活。將書本上的抽象知識轉化為靈動的生活,使得思想政治不僅僅是一門紙質性的功課,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一的目標。
由于處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環境,很多大學生在步入大學后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隨波逐流,碌碌無為。特別是堅持“無用論”思政課的學生,更是存在逃課,掛科的現象。對此,大學生要學會樹立主體學習意識,發揮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劃,并有意識地調整學習方法。
高校思政課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高校要綜合協調好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矛盾,教師要滿懷熱情地掌控好整節課,學生也要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湯玉潔.淺析翻譯目的論[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8,28(01).
[2]李海峰.論高校思政課教師角色定位[J].西部素質教育,2015(01).
[3]趙紅梅.淺談激發學生興趣對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