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麗
如何在本金不虧損的條件下,獲得4%~5%的年化收益?有哪些產品可供選擇?近兩年,選擇范圍大多集中在銀行理財、貨幣基金,但新環境下,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哪類更有競爭力?
據了解,目前穩健型理財的投資工具,包括公募基金(如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短期理財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固定收益產品(如國債)、存款類產品等,設定持有期限為兩年,究竟該選擇哪些產品呢?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高云鵬表示,首先,存款類產品和持有到期的國債是無風險產品,但是收益率較低;再者,債券基金雖然是較低風險產品,但并不能保證本金的安全;還有,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因流動性好、兼顧收益性和安全性,成為普及程度較高的金融產品。“因此,對于虧損零容忍且對收益有一定要求(年化收益率4%~5%)的投資者而言,可以選擇的范圍較窄,比如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
記者也發現,從收益情況來看,現階段想要賺取“穩穩的幸福”,關注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的投資者相對較多,投資期限長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短期理財等封閉性產品。
“我覺得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說,現金類的資產排第一位,所以活期存款、貨幣基金肯定要有,可根據個人需求來定;然后,定期類的理財產品,如果資金量不是很大,可以看銀行的非保本浮動理財,雖然未來規模可能縮減,但現在還可以買;另外,如果資金量達到上百萬,可以考慮信托產品;當然如果還有一小部分資金愿意博取高收益,可以適當配置權益類資產。”北京一私行人士表示。
隨著資管新規新時代的到來,理財將向凈值化產品轉化,保本保收益逐步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挑選穩健類的產品?
高云鵬認為,資管新規對信托和銀行理財產品產生較大影響,信托和銀行理財將不再“保本”,面對投資者的“保本”需求,短期或將有其它金融產品替代,但長期來看,投資者還需調整投資習慣及思路。
近期市場上有種說法,資管新規出臺后,銀行結構性存款或將代替保本理財。據記者了解,結構性存款基本結構是“存款+期權”,一部分是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的浮動收益。
高云鵬認為,結構性存款的監管尚未明晰,因此銀行結構性存款未來是否會成為替代產品,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尤其應關注監管機構的意見。
北京一私行人士表示,一方面,結構化存款要付出衍生品的成本,比如期權的保證金等,所以收益不一定有那么高;另一方面,還需要判斷掛鉤標的未來走勢,如果看對了,才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
另外,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盡管貨幣市場基金風險很小,在各大銀行都列為低風險,是投資者的首選。但實際上,今年以來,監管機構對貨幣市場基金的估值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新的估值法或將加大貨幣基金凈值波動。因此,買入貨幣市場基金同樣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