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沁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電子音樂是當今音樂的重要分支,是主要依托電腦及多種電子設備來制作的音樂。電子音樂的出現大大擴展了作曲家使用的聲音素材,更進一步豐富了聆聽者對作品的聲音感知。隨著電子音樂制作條件的提高,制作空間的拓展也給了欣賞者更廣泛的藝術想象空間。這種音樂形式與傳統音樂藝術相輔相成地并行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依托。
民族器樂中以電子音樂元素為背景的藝術創作實踐,打破了民樂單一模式的音樂語言表達模式,為傳統的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傳統民族樂器與電子音樂結合成了一種必然趨勢,也成了當今的一種的潮流。民族音樂與電子音樂結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發揮各自特點,豐富了民樂的藝術表現力。以傳統民族樂器的音色為基礎,創造出豐富的音色。這些音色可以保持民族音樂的音樂特點。同時,這些音色也可以通過變形手段完全打破民族樂器的聲學特性,成為一種嶄新的音色。
電子音樂作品《醉舞記》是作者本科學習過程中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靈感來源于唐朝的歌舞,也是為舞蹈所創作的音樂,主要體現了交響樂與電子音樂結合實踐來表現民族音樂。且作品著重對打擊樂軟音源的運用進行了嘗試。《醉舞記》主要以作者本人學習實踐的經驗為基礎,以中國民族音樂風格與電子音樂結合的優勢,電子音樂對唐朝音樂文化傳承的可能性為特點所創作。
《醉舞記》整首曲子全部用西洋樂器來表現中國民族音樂。整首曲子只用了四種軟音源,且著重對打擊樂的使用。分別呈現了開場、主題、過渡I、過渡II、回到主題、結束,六個部分。
1.硬件
2.軟件

工作平臺:SONAR 8.5 混音平臺:ProTools軟音源:Symphonic ChoirsVST 1 模擬人聲唱詩班交響恐懼軟音源 弦樂群Beatscape打擊樂、TruePianos鋼琴效果器:REQ 4 、Tube-Techcl1B、S1lmager、4020-E 、LexHall、PAZAnlyzr
2.開場
《醉舞記》開始只運用了模擬人聲唱詩班,鋼琴以及交響恐懼軟音源的弦樂群,給欣賞者一種宏大華麗的開場感覺。作者通過上文列表軟音源的運用來烘托一種神秘感,為后面打擊樂的出現做鋪墊。本片段模仿了《霓裳羽衣曲》的開場部分,用渾厚的低音區作為前奏。不同的是《霓裳羽衣曲》采用了傳統的打擊樂樂器作為前奏,《醉舞記》則以弦樂中的低音組和鋼琴的低音的六個音來表現開場前奏。在此基礎上,作者加入了現代的軟音源 來模擬人聲唱詩班,并以伴唱的表現形式在音樂中充當了鋪墊和聲的效果。弦樂中的低音組和鋼琴的低音在開場采用了突出節奏感的音型。作者還通過弦樂低音組的頓弓來模仿打擊樂的厚重感。
3.主題
開場的4小節之后,作者使用了交響恐懼軟音源(弦樂群),在此基礎上加入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Loop。這一個小片段與前4小節相比,二者都是大提琴組演奏相同的節奏音型,不同的是在這個片段中為了使低頻區更加飽滿,作者在每小節的第一拍重音上采用了純八度音程使其豐富。在這個片段中弦樂群中的第I組與第II組演奏主旋律。在突出節奏感的音型基礎上,第I組組與II組提琴采用了純四度的音程關系來襯托旋律感。在本片段一開始,作者在使用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Loop時,還著重運用了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中的鈴的音色效果,突出弦樂組旋律感節奏感的同時,制造一種較緊張的氛圍。
4.過渡I
主題片段的8小節之后,弦樂組中I提琴組和II提琴組以及大提琴組在強有力的頓弓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倍大提琴組的震音聲部,同時繼續應用了開場片段中的模擬人聲唱詩班軟音源,以及主題片段中的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Loop。在過渡段I的前4小節中,倍大組演奏的單震音是該片段的主要旋律部分。在過渡段I的4小節之后,為了突出低頻的厚重感,倍大提琴組采用了純八度的音程震音。在這個片段中,模擬人聲唱詩班(Symphonic ChoirsVST 1)繼續充當鋪墊和聲的效果。過渡段I的8個小節,所運用的模擬人聲唱詩班和聲的走向完全一樣。
在過渡I的前4小節中,Beatscape軟音源的打擊樂LOOP與主題片段中運用軟音源完全一樣,但在過渡I的后四小節中,作者在第一個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Loop的基礎上,再次拼接了該軟音源的另一個Loop,且在著重運用鈴的基礎上,再突顯了镲的運用。該片段的后4小節較之前4小節更加豐富且緊張。
5.過渡II
在過渡I的8小節之后是過渡II片段。倍大提琴組與過渡I中一樣拉奏震音,且負責擔當旋律部分。不同的是在這個片段中,過渡I多加了一個聲部,使其在本片段中更有旋律感,且更加飽滿。而模擬人聲唱詩班(Symphonic ChoirsVST 1)在該片段中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鋼琴(TruePianos)音色。
本片段延續了開場片段中鋼琴(TruePianos)的運用,不同的是在開場片段中鋼琴演奏的是純八度,且跟弦樂低音組的旋律是一樣的,而在這個片段中,鋼琴擔當的是和聲鋪墊的功能。 本片段中Beatscape軟音樂在過渡I段中采用的兩個Loop拼接的打擊樂基礎上,再次拼接一個Loop,使整首曲子達到一個高潮點。
6.主題再現
在過渡II段8個小節之后,鋼琴(TruePianos)聲部消失,音樂重新回到主題段,同樣沿用了第一次主題段中的交響恐懼軟音源(弦樂群),以及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Loop。與第一次主題段落不同的是,弦樂群在第一次主題段的基礎上加入了倍大提琴。倍大提琴組與大提琴組演奏的音型、節奏以及弓法都一樣,使低頻區更加飽滿、渾厚。同樣,在每小節的第一拍重音上作者采用了純八度音程來使其豐富。這個片段弦樂群中的第I組與第II組提琴與第一次主題出現時演奏主旋律一樣,且采用了突出節奏感的音型,兩個提琴組采用了純四度的音程關系來突出這一片段的旋律感。前5個小節中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Loop運用了與過渡I中一樣的兩個Loop。在突出弦樂組旋律感節奏感以及對鈴、镲的運用同時,制造一種較緊張的氛圍。在后3小節中,整首曲子慢慢進入結束部分,弦樂群的大提琴組和倍大提琴組開始由開始節奏感突出的音型,變為帶有fp強弱的震音,而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的兩個Loop也隨著曲子的漸弱變為了一個Loop,最后消失。
7.結束
結束部分,沿用了過渡I與過渡II的倍大提琴組的旋律部分。Beatscape軟音樂的打擊樂又回到開場部分的一個Loop,且著重于鈴的運用。在倍大提琴組結束在一個長震音的同時,打擊樂的Loop也慢慢變弱,慢慢消失。
作者通過本科學習過程中創作的電子音樂作品——《醉舞記》的分析,對音樂結構、音色、旋律等做了系統的梳理,是學習實踐的經驗總結,為今后的創作累積了更多的實踐經驗。